登录 |

分类“电子商务”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支付宝的产品设计

这篇采访的错别字比较多,我稍微调整一下重新发出来。


电子商务之都吸引关联人才

10年前10个互联网业者当中可能只有一个人知道UED(用户体验设计),但3年后有3个人熟悉了UED,到现在,这当中有5个人想去杭州挖UED团队。

一般人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UED这样的名称,其中文名叫做“用户体验设计”。这几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电子商务企业在杭州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关联产业人才,而UED则是这一产业链当中重要的一支。

大到网站的功能架构、用户使用流程,小到一个网站首页、一个按钮的形状、颜色,以及用户操作过程如何改善,都归UED团队负责。因此,UED团队在互联网产业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影视界中的编剧和造型师。实际上,好的UED团队还要善于分析各种报告、研究用户心理,从千百种流程、形状、色彩中抓取最适合用户的那种,需要在理性分析与感性艺术之间保持平衡。

因此,企业对于UED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另外,由于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人才难觅一直是诸多互联网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杭州在短短5年间就崛起了如淘宝网、支付宝等数个当前国内最顶尖的UED团队,这也日益让杭州成为UED人才最向往的城市。

与此同时,杭州的UED文化也不再仅限于有限的几个互联网公司,这些国内顶尖人才也经常性举办活动,如,在贝塔咖啡馆等场地举办主题性论坛传播UED理念,将UED文化深深地植入到杭城中来。

本文专访了支付宝UED团队设计师白鸦。

记者:从画油画到图形设计、交互设计以及产品设计,这跟你学习油画有什么关系吗?

白鸦:是有一定关系的。画油画到后来的这些设计,其实是从一个最感性到最理性的巨大转移,一路走来,一步步趋于理性。纯艺术出身的人大多数都是很理想化的, 而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更多理性的东西。我是一个理想主意色彩很重的人,要让理想转变为现实,很难。让理想注意不理想化,是很多纯艺术出身的产品设计师需要面对的挑战。

记者:国内在用户体验设计这方面并没有相应的专业,这方面是否很难招人?

白鸦:是的。随着互联网产品竞争越来越扁平化,产品体验的价值越来越重要,用户体验设计的作用更加凸显。用户体验设计的人才,也越来越炙手可热,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而在两三年以前国内高校几乎没有这样的专业,目前国内人才的培训完全跟不上,缺口很大。

不过,这个领域要求人才的“狂热和灵感”,要高于要求“专业基础”。相对于专业背景来说,我们更需要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痴迷的人。但这样的人其实更难找, 可遇而不可求。当初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招人,做厨师的有,做交警、物流的有,各种各样,但所有的人都具备一个特色,他们都是“网虫”:没日没夜的泡在网上。写博客、混社区,都是互联网的狂热用户,俞军经常是在论坛或博客里发现某个人对互联网很痴迷、有“感觉”,就直接打电话给他。

在支付宝做这块工作也一样,首先你必须是网虫、必须对电子商务具有浓厚的兴趣,又得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还得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因为,支付领域的产品设计相对于其他互联网产品更复杂、更专业,我们首先得解决交易安全问题,同时跟银行、电子商务网站之间解决好资金往来等业务上的东西,然后才能做出让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既得了解业务,又要忘记业务。了解业务是为了更合理的做设计,忘记业务是为了设计体验更好的设计。

因此在招聘方面,我们看重人才的不是学历,而是对于电子商务支付这个行业的灵感和痴迷程度。越痴迷的人人越有可能会做的更好,如果你非得要求学历、专业背景,就很难招到好的人。我曾模仿俞军的口吻,在玩笑上说很期待收到这样的简历:本人热爱支付成痴,只要是做支付,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 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支付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习惯了每日14小时工作制)。

记者:作为UCDChina(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发起人,你是怎么理解“以用户为中心”这个概念的?

白鸦: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很少去刻意划分用户体验、人机交互、可用性、界面设计等等乱七八糟的“名词”,往往只需要在心里不停的问自己:我的用户是谁,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我的产品,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设计给他们提供了什么价值?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对用户会有天然的亲近感,心里装的全是用户,设计的时候用户就像在自己身边。他能清楚市场是什么样的,用户需求的是什么,自然就很明白用户需要的是怎样一个产品,至于“设计”,自然就变成一个简单的执行过程罢了。

拿我自己为例。做搜索的时候一天搜几百个词,在搜索榜单上随机看几百个用户的搜索请求;做社区的时候有一百多个马甲,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有,用各种角色泡在各个社区上看他们在干什么,感受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做电子商务以后,开始在淘宝上不停的换帐户买东西,一次次的从头开始体验网上购物的过程;为了体验用户的使用感受,甚至专门到各类垂直B2C买东西,刚开始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后来变成给老婆、儿子买东西。如今,一周不买三五件东西就会感觉自己的生活缺些什么。

虽然这些方法很土,但很管用。

支付宝的产品设计一直都是以用户为出发点,我们的任何一个新产品大家最先碰撞的都是:用户是谁,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给的东西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要做出来的这个产品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

当然,所谓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用户说要什么就给什么,往往用户说出来的并非是他们的真实需求。比如,当他们希望很舒服坐着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想要张凳子或者床,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并非是“凳子”还是“床”,而是要知道他们很希望舒服的坐着。最后,我们可能得给他一个“沙发”,才更合适。

记者: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应该是影响世界,你从北京到杭州,有没有影响到支付宝?

白鸦:我对支付宝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其实,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最应该做的并非是具体某个界面或者按钮的设计。如果公司是一个乐队,他最应该做的不是一个演奏者,而是像乐队中的指挥,在用户体验方面给大家更多的咨询和指导,告诉他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理念来为用户设计。用户体验是一个全体参与的东西,并非某个部门的事情。其实我加入支付宝的时候就有一个大理想:把支付宝的UED部门做没掉,推动全公司所有的人都去为用户设计,都在做用户体验。

支付宝的UED团队较于业内来说是很复杂的。我们的业务很特殊,对于技术和安全的要求非常之高。特别是“安全”,安全是我们的立命之本但往往也给用户的使用过程造成了很多的麻烦。我们谈“人人都用支付宝、做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支付服务商”等战略,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要有一个基础战略作为前提:支付宝必须是全球最强大、最好用的支付工具。如果做不好这一点,我们所有的战略都很难实现。

到支付宝之后除了在具体我擅长的领域领域里面有一些改变之外,更多的是支付宝对我的改变,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同事之间的信任,感受到了很多支付领域的挑战和乐趣。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尝试、去开发,这些都太有乐趣了。

记者:来到杭州已经快一年了,你是怎样感受这里的互联网文化的?

白鸦:其实国内很多IT公司都是缺乏互联网文化的,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杭州虽然被称为电子商务之都,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互联网的氛围是挺缺乏的。

研究互联网、信仰互联网的人是特别孤独的。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跟周围人关注的东西,以及思考方式都很不一样。北京互联网的氛围会强一点, 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互联网,当一堆有着共同信仰的网虫在聊互联网的时候会感觉很过瘾。但北京有的时候话题会太虚,太天高海阔;上海给我的感觉比较奇怪,好像所有人都太“职业”、太“装”,即使大家几个关系很好的人谈合作,一块钱的交易也要签个合同,经常让我这种大大咧咧的北方人有点“受不了”;深圳的创新力比较强,可以不顾一切向前冲,规矩也少,但大家似乎放弃了很多金钱背后的更有意义的东西;而杭州给我的感觉比较实一些,一个事情对我有什么价值对你有什么价值都会摆出来直接谈,洗个脚就能谈定一个亿的生意,效率执行力会强很多,可以将所想的事情迅速地放到执行和实现阶段。这是吸引我的地方,因为我很期望我的想法可以快速地被实施开来。

记者:最近在做什么样的项目?

白鸦:我来支付宝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整理支付宝所有个人服务相关的产品,梳理这些产品的结构和体验。这个可能会跟每个支付宝用户都发生关系,我们在9月份发布了一个新的首页,大家现在已经看到了,但这个只是作为整个支付宝用户体验改造的预告。到时候可以看到一个越来越好用,越好越方便、简单的支付宝。改善用户使用过程,做更好的用户体验,让支付更加简单是支付宝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记者:最近外界都在讨论支付宝的“杀虫剂计划”,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白鸦:好的电子支付不单是安全和产品功能上的增强,还在于体验的改善。

打个比方,用户在使用生活缴费服务时,总是动两次鼠标去选择“上海”(分别选地区与城市),下次缴费时还需要重新输入,其实这就是“臭虫”。这是我们成立杀虫剂小组的初衷,而灭虫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最终就成了现在贯穿整个公司的虚拟团队。同时,我们的灭虫队也从单个的UED团队扩展到全公司。
我们这个团队只在业余时间去处理,挤出了陪女友、老公、孩子、父母的“私人”时间,投入到无数的小问题、无数的小环节中,无休止的坚持。每周发现和甄别问题,然后专门开一次会,讨论问题的根源、处理部门、解决方法、日后的防范等,然后还要亲自推动改进的过程。每次都会有新的问题被发现,因此讨论的时间经常超过2小时,算下来每个成员每周至少需要5到6个小时的时间投入。

杀虫剂计划我们推出有四个月了。四个月下来,已经发现了300来个臭虫。多数是非常细小的问题,经常被人忽视 —— 不值得为此大动肝火,但每次遇到都是不太爽。比如某个支付证书的问题,按照解决前后客服电话的数量计算,我们至少在问题上帮助了5550个会员。成果不单单是解决问题,90%“解决中的问题”已经加入到公司的其他项目一并解决并预防。

记者:杀虫剂计划以后会成为专门部门吗?

白鸦: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最好的UED是没有UED这个部门,让每个人心怀UED。做杀虫剂项目也是如此,我们更希望让全民杀虫,进而升级到让每个员工都有自觉抓臭虫的“基因”,这样可以从更深层的角度解决臭虫问题,这样,这个小组永远也不会升级成为专业部门,甚至可以因为无所事事而解散。

不过,在此之前,只要有虫子存在,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挽起袖子弯腰开捉吧!

支付宝,设计思想。

收到邮件:恭喜您在阿里巴巴又长了一岁! 在此提醒: 您上年度的年假剩余xx天,…

一年,眼一睁一闭,过去了。
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支付,水太深。一年还没有入门,惭愧的紧。
阿里巴巴是个大熔炉,没有个三五年,入不了门。
寂寞,是常态。能做的就是:做事。不管做了之后有没有好处,反正做了就肯定有收获。

最后,分享我这一年在支付宝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想”,以报答那些总是鄙视我不更新博客的人:

用户驱动
1、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
2、满足用户原始需求,发现新需求
3、迎合用户习惯

核心制胜
1、找准抓稳核心用户,明确目标
2、做精做透核心需求,逐步满足非核心的用户和需求
3、不做用户不需要的东西

全局体验
1、考虑整个体验过程,避免核心环节的短板
2、充分关注对相关产品的影响。如,安全
3、不擅长的非核心环节交给“别人”

迅速迭代
1、将核心快速完成,快速上线试用
2、准备非核心需求的后续计划,迅速迭代
3、充分关注用户和环境变化,迅速改进

忘记业务
1、学习支付相关的业务知识
2、用自己的方式归纳业务规律
3、忘记业务,只考虑给用户什么

(有通用的泡妞技巧,没有万能的设计思想,阅读请慎重)

关于《回访确认》的几个问题

关于《回访确认》这件事情,在我blog和5Gme的回复里普遍出现这么几个疑问:
1、下了订单却放弃支付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2、回访电话可以促进订单,但对用户的骚扰却很大,体验不好。
3、有没有可能先付款再生成订单?

我来尝试回答一下:

1、下了订单却放弃支付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我们的用户研究人员给了一个我认为比较准确的答案,“放弃支付的心理因素”主要来自于三种:
1》主观原因:担心交易安全
2》主观原因:担心商品质量、售后、物流等后续商品相关问题
3》客观原因:网银使用中出现问题(没有、缺钱、或者不能用等)

2、回访电话可以促进订单,但对用户的骚扰却很大,体验不好。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网购过程一般分三步:
1.放进购物篮。(加减都很简单。相当于超市的选购过程)  》 2.下订单。(注册登录、填写物流信息等。相当于超市的扫描条形码过程)  》 3.支付。(虽然相当于超市的刷卡,但由于资金渠道及信任等问题,网络上这个现在很复杂。)
我们讨论“订单转化率”是指局限于“下订单到支付”的转化率,不是“购物篮到支付”的转化率。

所以,在“下订单到支付”的过程中“不想买了”的比例会比较小,回访所造成的骚扰也不会很大。就好像超市里没有扫描之前放弃商品的人不少,扫描之后放弃的人就不多了。

另外,回访的方式一定不是说“你怎么没付钱”,而是跟你确认一下“尺码、颜色、送货时间”之类的事情,然后悄悄的顺便提一下付款。
这也是为什么“退货率”会下降了60%的一个原因。回访的第一目的是“更好”的服务,然后才是“提高订单转化率”。只是因为前文要写的是“订单转化率之xxx”,所以只写了订单转化率的问题。

3、有没有可能先付款再生成订单?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不下单怎么知道是多少钱呢,不知道是多少钱怎么付款呢?
不过,有些餐馆是先交钱再吃饭的,一些高端定制化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也有采取这样的方式。在你下单的时候明确告诉你“货还没有,你先付钱如果人数凑够了就去生产,人凑不够就退你钱”。

最后,其实从“购物篮到支付”的转化率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拆成两个部分来说。在“下订单到支付”的前面,“购物篮到下订单”是一个更值得讨论的话题。比如:
1、是不是可以不用登录就能下单?
2、购物篮作为全局导航的时候该如何设计?(“一号店”的购物篮就很差。经验中这样的购物篮会损失掉不少交易)
3、从选中到去购物篮下单的过程如何更平滑?
4、购物篮类产品的删减要主动的做到很便捷吗?
5、…

订单转化率之回访确认

1、很多B2C或者淘宝的卖家反应,下单了但没有支付的占有率超过30%,有的甚至到40%。
对于冲动性消费的商品来说,这个70%左右的转化率其实是挺高的;对于非冲动型商品来说,这个转化率比较正常。
一般来说,能达到80%以上的转化率就很牛了。

2、很多卖家会像T恤客这样做:在用户下单后,根据物流信息迅速电话确认。 一来确认信息,二来变相催促付款,如果用户付款遇到问题还可以更改付款方式。
这样做,好的时候转化率可以提高近10%,退货率可以降低60%。(从部分卖家处得知,可能不准)

3、但其实这个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般来说,用户下单后完成一次支付的时间正常在10分钟以下。如果在十分钟后,用户并没有支付完成,再进行电话确认,可能更好。降低了成本,转化效率也会更高。
当然,还可以在24小时候后对未支付的顾客进行邮件或者电话回访。特别是对冲动性消费的产品来说,转化率一般都会不错,不过回访的内容要注意冲动性消费的心态。

4、如果技术可行,建议改电话确认为短信确认。短信内容除了包括确认信息,还可以包括订单修改及支付方式修改。短信存活时间较长,体验更好,对转化率提升更有好处。

阿拉丁+方舟 = 寂寞

1、阿拉丁是用来打通“暗网”的。百度开放接口让数据拥有者提供信息。
这些信息当然包括:国美、沃尔玛、家乐福等,更或者已经包括pconline、nike官网等。

2、方舟是用来按照标准化统一组织商品信息库的。
方舟可以组织的当然只是标准化商品,但标准化商品的范围可能会不断扩大。非标准化的商品在后面应该也会被这样的方式逐渐影响。

3、方舟可以包含的信息至少有:详细规格资料、用户点评、在线购买、参考价格、评测资讯、使用说明、相关配件信息;应该还可以有:线下购买地址、电话等等,这些信息可以来自阿拉丁搞定的那些“暗网”。

4、阿拉不只是可以搞定普通网页搜索需要的“暗网”信息,更可以搞定哪些多纬度影响购买决策的商品信息。这些信息再经过方舟的组织后呈现出来,威力很大。

5、如果有啊上的信息不只是来自百度,流量不只是在百度内部消化,购买过程不只可以在有啊、更不只是在线上;如果淘宝的信息只来自淘宝,流量只在淘宝内部消化,购买过程只在淘宝。如果淘宝依然只是这样的结果页面,而有啊在这样的结果页面上再更加标准化,更加丰富进“暗网”的信息。产品差距将被凸显。

做互联网的。放的下,才能拿的起;放不下,会吃大亏。

6、阿拉丁+方舟,如果再塞进全球流量第二大的网页搜索。抢占了“网民购物入口”和“网货标准化”两个大高地。
如果百度只用“阿拉丁+方舟+搜索”,没有有啊,那是给淘宝打工;如果只有有啊,还是给淘宝打工,因为购买者有支付宝没有百付宝。消费引导、交易过程、消费社区三者百度都急于做成,可能反倒一事无成。
但,有了“阿拉丁+方舟+搜索+有啊”,即使后面交易、支付、物流过程的深度参与百度没有搞定,无论从给用户搜索提供的体验,还是影响购买决策所能产生的商业价值,它都不会吃亏。即使有啊接入支付宝,天也塌不下来。

7、百度不利用自己的信息组织优势,不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而是去做个和淘宝一样的平台。想要深入参与购买的整个过程,是个错误,上市公司结构下不能“等待”而造成的错误。这个错误正在一步步的修正。

8、电子商务的增量市场远远大于现有市场,未来B2C的市场要远远大于C2C的市场。如果资本有足够信心,如果Robin足够放心,如果李明远足够耐心,如果李一男能解决好产品文化断代的问题。如果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互联网的问题,其他人危险了。

但我们还是应该给有道一些掌声。

创新过程中的收购

看着Amazon,有时候我就想:创新难道就是要坚持不停的穷折腾? 也许是的。

Amazon是家执着且运气很好的公司,生来就有“兼并”和“不务正业”的嗜好。当然,这也是因为Amazon从未认为自己只是干B2C的。

当年Amazon就收购了很多企业,掺和进了包括搜索在内的多个行业,基本都没什么好结果,一度把自己折腾到穷的叮当响。穷,它得控制成本不能让服务器在销售淡季的时候闲着,同时还得坚持不懈的继续折腾。就这样,在无人看好的时候,它领先搞起了“云计算”,顺带还养出了个可爱至极的Kindle。开始“走大运”…

如果要排全美最值得追捧的IT企业,Amazon绝对可以到前三。当年不可以一世的Ebay,如今却快要沦落到靠养子paypal供养的地步了。

前天,Amazon继续执着的“不安分”。用超过9个亿搞定了Zappos。这其中包括价值8.07亿美元普通股,及4000万美元的现金加限制股的安抚费。据说这是Zappos的要价,Amazon并未砍价。

有人说这次Zappos出售是迫于红杉的压力, 我不信,Tony Hsieh虽是华裔但不在天朝,又不归他沈楠鹏管。有人说,Zappos利润率太低快混不下去了,我不信,虽然Zappos的利润率确实低到5%,但对于整个垂直B2C行业来说也不算很低,而且它去年一年卖了10亿美元的鞋子,当前每月能有五百多万UV。有人说,Amazon干不过 Zappos(Amazon搞了个和Zappos竞争的Endless,根本不是对手)才不得已收购了它,更是无稽之谈。两家拳术套路根本不一样,Amazon并没有非得和Zappos比个高低的必要,也无需跟一家年利润只有5000万的企业较劲。

不过,Zappos在鞋子这个垂直领域的口碑和市场确实远远高于Amazon,他的核心是靠服务取胜。虽然Amazon的口碑也很好,但比起Zappos相差甚远。 作为一家有野心、能折腾,具备极强创新能力,又天生有商业模式的企业,Amazon必须得要对Zappos这么一个具备极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团队,日夜思念,垂涎三尺 。

未来电子商务领域竞争的关键核心在于数据的竞争。而Zappos因为服务需要,在运营过程中已经非常完整细致的掌握了用户的信息。某种程度上,把Zappos手里这些购买鞋子、衣服、皮包、手表、床单等生活用品的用户信息,再加上Amazon手里购买数字产品、消费类电子等商品的用户信息,基本占据了全部电子商务领域过半的消费信息类型。

以此类推,不排除Amazon接下来会继续找更多可以填补其数据空间的垂直B2C收购。当然,价格不会再这么贵了,这次9个亿中至少应该有2个亿是用来买团队的。(比如那4000万美金的安抚费)

有了Zappos,Amazon会如虎添翼。有了Amazon,Zappos能发展更快也能价值更大化。也许这些才是Amazon需要Zappos的关键。要达到Amazon的远景,仍需要把更多的Zappos招致麾下。

做垂直B2C的兄弟们,有福了。可以包括国内的。

杭州5G 之 19楼

上周杭州5G的嘉宾单位是19楼。19楼的代表是他们的产品、设计、运营负责人,和一位斑竹。整体而言大家聊的还是比较深入,前半场围绕19楼的运营方向和地域性,后半场围绕着他们具体的产品设计疑问。

备忘一下我的主要发言观点:

1、19楼如果想从战略上走出杭州,首先需要准确认识到自己在“地方性”、“媒体”、“社区”,三个属性上的状况。能不能走出去,跟这三个属性有很大的关系。
南方周末,可以从广东做到一个全国性媒体,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内容属性从一开始就不是地域性的。
湖南卫视,可以做到全国市场,是因为他的内容和核心人员(包括管理和明星)都已经不是地域性的。
天涯,走出了海南,也是因为他的内容和氛围决定的。当然,我个人认为它也是被逼的,如果天涯一开始在上海,就不会有太大走出当地的压力,也可能走不出去。
走出去的失败例子有很多,篱笆是最近的一个,走出去不成功之后,迅速又缩回来做深入的垂直。

2、貌似所有的地方性媒体社区都想走出去,但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走出去的、走出去能干什么、有什么样优势的似乎没几个。 目前也没看到一个成功的例子。
大家都认为走出去的市场更大,本地发展已经足够好了。我不认可。
殊不知,自己在地域性上其实还是半瓢水,可作的事情还有很多。精耕细作之后挖掘到的市场价值,也许会大于走出去的结果。在自己商业模式并未真正建立的时候走出去,其实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是在回避问题。

3、我个人很支持19楼在电子商务上做一些尝试。但,有几个提醒性的建议:
1》19楼的优势资源是:高质量的流量,高质量的会员(消费者),建议就围绕着这两点,把这些提供给卖家。同时也对卖家进行筛选,把高质量的网货和消费信息提供给会员。
让商家在这里得到了消费者、订单和关注,让会员得到了需要的消费信息,自己的商业收获自然就会有了。

2》在电子商务上做尝试并不代表要自己去做电子商务,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不去做。起码在初期不太适合过多的参与交易过程,更不适合把自己搞成一个放置具体内容的地方。
不建议19楼把电子商务做成商城或者C2C的模式,这样搞只能是给淘宝打工还得不到好。而且这些事情是很复杂的自己也不擅长,既然这样还不如让淘宝给自己打工或者说名正言顺的给淘宝打工,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中间渠道。别去想自己怎么跟淘宝“差异化竞争”也许更好。
思践补充:(大意)很多要进入电子商务的社区都认为“我只有参与交易过程,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恰恰是一个误区。只要你真正给买卖双方提供了有利资源,价值可能会更大。

4、关于用户体验和商业广告的冲突问题
用户体验和商业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是冲突的。处理方式不可能是非得取一方、舍一方,更多时候是一种“度”的拿捏。 作为用户体验的负责方,在这种拿捏上,至少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具体来说就是搞清楚最关键的体验点,在这些点上绝不让步。

过程中,我们谈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分论坛目录导航的时候,是否应该放更多的商业广告,甚至是为了增加商业广告的曝光和点击,故意增加目录和导航的层次以及用户操作成本。 我的观点是:反对,因为我认为这个交互过程就是最关键体验点的一个。
无论从那个方面分析,这么做都是不合理的:
a、如果用户点了,那么去了商业广告那里可能就没有了具体的论坛活动,这是对整个网站基础的损害。
b、如果用户没兴趣没有点,那么这些商业广告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骚扰。

5、杭州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不太愿意走出去交流,要不是自己在关门研究要不是对于现状比较满足,建议大家还是更多的和外界沟通、交流。当然,不要务虚也不要对外界的声音言听计从,但至少应该去听一听。

以上内容其实还是比较虚,更多关于很具体的问题分析及建议实在太多,以后还是想办法放出来录音吧…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