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转发: 丢猫千万别找设计师…

N久不转载东西了。但看到这封邮件时我实在很激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我们太多的设计师是这个样子了,我们太多设计师痴迷于“创意”设计;但,其实我们更需要简单的设计师,清清楚楚简简单单用界面语言把事情告诉给用户,仅此而已。 英文原文地址

发件人: 唐琳
主题: 超雷小故事:丢猫千万别找设计师……(ZT)

背景是,某人(Shannon Walkley,以下称“乡农”)丢了只猫,拜托设计师朋友(David Thorne,以下称“大痿”)给他做个寻猫海报,于是两人之间囧囧有神的的邮件往来开始了…
对了,那猫叫Missy,以下就称“咪细”吧
(翻译出自本莔,乱译也出自本莔…)

From: 乡农
To: 大痿

大痿啊!我家咪细昨天跑出去就不见了,你看着办给我做个寻猫启示吧!我就你一个设计师朋友,只能靠你啦!!
这是我家咪细,我就那么一张照片,你给做一下吧!!
万谢万谢!

From:大痿
To: 乡农

乡农!我很震惊!还好我坐在椅子上看你的邮件,要是刚才爬树的时候看,我非得摔下来不可。你没事吧?节哀顺变……你能继续工作实在太牛了!想想你家咪细独自在外流离失所饱经风霜风餐露宿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的心肝儿哟!没准她还在那扯着细小的嗓子叫“乡农,乡农,阿拉想侬了……”

虽然老子手里还有一堆活,不过,我现在就给你弄这个东西,兄弟的事,一定要挺的!!!

From: 乡农
To: 大痿

大痿,阿拉泪奔鸟!阿拉晓得你不太喜欢猫的,但我真的很担心啊!!!实在是麻烦你了,我下午1点就要出去了。

From: 大痿
To: 乡农

啊呀,乡农啊!我啥时候说过不喜欢猫了呢?有一次我去个party,花了老价钱买了双G-star的靴子,妈的老贵了!!!不过我太喜欢了,所以虽然小了2个号我还是买了。那么小的鞋,我连袜子都不能穿,连脚趾甲都剪了……
那地方很近,我就走过去了,到那里的时候他妈的脚都没知觉了,我啪得一声摔在一个人身上,饮料洒他一身,那哥们儿就冲过来打了我一顿……妈的你为了条美特斯邦威至于么!!!
后来,这哥们儿坐到个猫上面,那猫一下子就怒了,乱搞一气还在那人脑袋上洒了泡尿!!啊哈哈哈哈哈,太解气了!那个猫我喜欢!

那个寻猫启示做出来了,不要谢我哦!

From: 乡农
To: 大痿

大痿啊,这个咋那么像电影海报呢……普通一点就好了。而且咪细咋那么小呢……

From: 大痿
To: 乡农

乡农啊,设计的事情你就不懂了。这代表你家咪细迷失在了另一个空间。

From: 乡农
To: 大痿

我日!我昨天哭了一晚没睡,都他妈伤心死了!你以为很好玩是不是。你就不能做得普通一点么?求求你把照片弄大点,文字通俗点,再来点彩色吧!!

From: 大痿
To: 乡农

乡农!我好歹也干了几年设计师了!我原本以为你是很理解我的!
告诉你吧,我们不欢迎你这种建议,就像我不会去你家教你怎么发邮件、怎么翻墙。
哎,算了,都那么多年朋友了,就帮你改下吧!

From: 乡农
To: 大痿

我靠,这比之前那个还要不好!你就不能把咪细的全身放出来么?咪细失踪这几个字太J8蠢了!就不能写个“LOST”么?

From: 大痿
To: 乡农

From: 乡农
To: 大痿

草!!
我就要五样东西:照片,“咪细”,“LOST”,我电话,啥时候走丢的。

From: 大痿
To: 乡农

满足你!

From: 乡农
To: 大痿

我日,这是谁家的鬼猫……我不给你咪细的照片了么。。。

From: 大痿
To: 乡农

我当然知道,不过这个更可爱一点嘛!外面那么危险,你家咪细多半是不行了!干脆你到时候按照这个换一只。
而且,要是有人打电话给你说:“我没看见这只橘毛的,我就看见有只黑白相间的被车碾过,断了后脚,你就可以拒绝他,能省老大一笔钱啊!!”


From: 乡农
To: 大痿

大哥,我求求你了。。。你放我给你的那张照片吧

From: 大痿
To: 乡农

From: 乡农
To: 大痿

妈的我哪来着2000刀啊!你卖了我得了。。。

From:大痿
To: 乡农

From: 乡农
To: 大痿

你就不能别管有没有赏金了啊…………求你了,我就剩10分钟了。。。

From: 大痿
To: 乡农

From: 乡农
To: 大痿

好吧
就这样吧,我认了……

“转发”已经成为垃圾信息的扩音器

1、本就足够无聊的中国网民遭遇论坛和聊天室以后,变得足够喜欢扯蛋,而且历来不顾忌公共噪音的恶劣污染。扯蛋所带来的垃圾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的海洋。

2、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垃圾信息制造工厂。所有信息的扁平化展示,给了垃圾信息足够多的曝光机会。

3、当垃圾信息越来越多,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会远离微博,至少会大大降低对微博的依赖的粘度。通过产品设计的各种手段,加强对垃圾信息的控制,刻不容缓。

4、还好,新浪微博在信息组织上使用“评论”的方式,将扁平化的信息进行了一定的归类,将针对性的评论锁定给针对性的人,减少了大量垃圾信息的曝光度。单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评论”是目前新浪围脖跟腾讯围脖相比最大的优点。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评论”的出现也造成了部分精华信息的埋没,传播范围的缩小。运营人员如果只盯着某些数据,他们会恨死这个功能。为了让精华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于是需要“转发”这个功能。

6、可惜,“转发”这个有着美好初衷的功能,一上线就被运用成了垃圾信息的扩音器。“转发”逐渐成为了很多人的恶习,同时还降低了他们原创信息的动力。

7、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抽样。500条好友动态中,178条垃圾转发;100个好友的最近50条信息里,平均38.7条是垃圾转发。(所谓“垃圾”指我个人认为“无用”,不具普遍性)

8、取消信息列表页(特别是首页)上的“转发”入口,是新浪微博必须要做的选择,刻不容缓。

updata:
不少人在评论中大骂“傻逼,转发去掉了人家也可以复制啊!你这傻逼思想也配做产品?”、“割了JJ便不能强奸,这是什么白痴逻辑”、“干嘛要和人民作对,这么多人要转发,就应该更好的满足这个需求”、“闲垃圾信息多就别取消关注啊,白痴”。 唉… 其实新浪如果把现在的“转发”和“评论”互换一个位置,(我估计)垃圾转发最低减少10%。这就是产品设计中“默认”和“引导”的力量,很多时候用户像群孩子,产品设计者应该想老师一样去引导他们,而不是任由其乱来,当然也不能强奸他们。(管孩子是不能靠打骂的~)

2010这半年

1、看Keso写2005那年。还有建硕说“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感触良多。

2、2005那年,互联网春暖花开。天南地北的互联网人三天两头聚在一起,忘我而疯狂的活在以web2.0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中。那个时候的我也痴迷于“用户体验”的研究,梳理和积累各种相关知识体系。随时随地,一天到晚,忙着和各种各样的“体验”较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用上百个马甲白天黑夜的泡各种网站,尝试各种各样的“体验”。同时,那一年我也在天南地北的组织各种聚会,忽悠一帮帮的产品设计者,一起为了“体验”较劲。

3、2005年打下了我如今的基础。但,那个时候我更像是浪潮中的一块顽石,坚守自己的位置看着潮起潮涌。挺没成就感的。

4、今天是2010年农历6月初7,昨天晚上老爸一定又在给祖宗烧纸上香。这半年,我开始正式被WEB2.0、搜索、社区、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支付这些词深度整合。虽然刚刚过去一半,但已经足够的折腾,那儿那儿都折腾。要人亲命。

5、这半年,我周末没有空闲过,平均每周至少要见两拨半生不熟的人。他们要进电子商务、要做移动业务、要咨询“用户体验”、要了解电子解决方案、要做社区营销… 其实,他们并不喜欢电子商务,并不喜欢移动互联网,并不喜欢“用户体验”,也不喜欢互联网社区。但,他们正在被“革命”,不喜欢也必须要开始喜欢。

6、数据、设计、体验、营销、渠道、客户、服务、平台、云计算、无线、监管、团购、秒杀…. 一群群人经常疼聊致凌晨,不厌其烦。

7、一位负责深圳市市场监督的朋友说:田贝水贝那些卖钻石的对电子商务有点摸不着头脑,也没什么兴趣,但不得不摸。其实他们不是什么看好电子商务,而是被逼的。互联网特色的电子商务创新,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他们不接触电子商务就会无商可务。

8、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网这两个领域的产品和用户体验相关人才,在这半年空前的稀缺,连猎头都不知道人在那里。没有不缺人的企业。真正的人才储备估计连市场需求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薪资行情居高不下。

9、7月,我也开始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在玩支付宝的数据上,重点分析用户的特征和行为及需求倾向。通过这个可以让我看到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的现状、趋势和未来,可以告诉人们真相和方向。让人兴奋!

10、我们正深刻的体会着这么一场破坏性的革命,要不参与革命,要不被革命。所有人,没有选择。

11、5年后,再来写“2010这年”,必定“2005那年”让人更加兴奋。

由世界杯引起的(淘宝常见营销手段1)

白鸦:
我发现搜索“世界杯”你的Tee会在前面,你们这款世界杯的Tee买了很多广告。其实你们的Tee都是售价118的,而唯独这件是48(当 然质量可能也稍微差点)。
同时,48的单商品页(其实所有的商品页也都在这么干),只有最下面1/3不到的内容是介绍这件“世界杯Tee” 的,更多内容是在着重推销那些118的Tee。

白鸦:
你是在用这件48的做诱饵,去营销你那些118的。
但, 从我随机统计交易记录来看,你们118的TEE卖的并不好。并没有产生关联销售。
是这样吗  ?

oddvel旗舰店:
是 的。可以这样说。我直通车还没有做好
其实这个方法好像在淘宝上学的。

白鸦:
这个做法淘宝上很多人在做,但实际上 成功的很少。
你可以试试抬高价格效果会怎么样,比如改到70左右。48和118相差还是有点远,你可能吸引了一些消费预算很低的人过来,所以没有关联销售。
得去引诱消费预算差不多够118的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接受70块的广告。消费预算不到118的人看到70的广告可能直接就走了,就算不走也多收了他们30块钱。
这样可以提高关联销售率,也避免白花广告费,毕竟卖多少这个世界杯的Tee并非你最终目的。

白鸦:
从店面的设计和导购来看,你像是个新手

oddvel旗舰店:
一个月做xxx左右

白鸦:
xxx交易额吧,xxx多单

白鸦:
商城店xxx多单 ,不好
其实你的模特不错、拍照也好、产品质量也不错。 应该可以做好的

白鸦:
广告投入大吗

oddvel旗舰店:
广告投入,直通车一个月花xxxx多

白 鸦:
那你现在是赔钱做

oddvel旗舰店:
有点利润的
毕竟我还有实体店,这个也算是小钱

白 鸦:
噢 ,有实体店会好很多。网上的开销都算小钱了
你淘宝做多久了

oddvel旗舰店:
真正打理 是4月开始

oddvel旗舰店:
实体店不是做这个衣服的

白鸦:
看到了,你店里还有其他衣服

… …

白鸦:
你这条路也不错,门路好了还是很有戏的

oddvel旗舰店:
我 的东西质量好!经得起考验

白鸦:
不过我要打击你一下,现在的电子商务还处在野蛮阶段。经得起考验固然重要,但还的先活好

oddvel 旗舰店:
明白

白鸦:
一是质量,二是服务,更关键还是运营手段。做好运营,赚更多的钱,这个阶段更合适

oddvel 旗舰店:
这两个是本人可以保证的

白鸦:
要质量需要成本,你的质量好,你就比其他淘宝店的成本高;要服务也要成 本,你的服务好你的成本也比别人高。所以你必须利润率要高,不然你保证不了质量,也保证不了服务 。

oddvel旗舰店:
看怎 么权衡

白鸦:
利润率高除了你的价格比比别人高,还得把你的营销成本降低。 一方面赚钱,一方面省钱。
淘宝 很多店主的营销手段都很实用,不过建议你学的时候有挑选性的

oddvel旗舰店:
比如?

白鸦:
拿 这个世界杯“诱耳营销”的例子来说, 想法很好。 但是我觉做法值得商榷 :
1、价格差太大,增加你的营销成本。 这个我们一开始就聊了 。
2、 消费者入口和正常路径的页面设计应该有所区分。
因为做了很多广告,你的顾客入口是48的tee,在48那件衣服的详情页面里面重点介绍118的 Tee,用来促进关联销售,这个很好。
但其他tee的页面应该是顾客的正常购买路径,在这里应该更突出的应该是那件tee本身的介绍,然后才是其 他类似的款式。不应该做的和48的详情页面一样,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

oddvel旗舰店:
明白

白鸦:
3、 你的东西贵,但你的商品介没有把贵的原因说出来

oddvel旗舰店:

白鸦:
你的商品为什么 贵,你得好好吹吹。
比如,你的底衫如何好,机器如何好、印刷质量如何好、工厂如何好、洗完之后如何不受影响、穿着效果如何好。。。弄点真实场 景的图片出来,让这个贵显得货真价实。

oddvel旗舰店:
恩恩

白鸦:
4、你线下店和线上卖的东西 不一样,这样的照片会影响到这个线下店照片的质量。 建议你把Tee拿到线下店去拍,就说你线下店卖的也是这个。 又没人真去店里看。

oddvel 旗舰店:
恩恩 谢谢

白鸦:
对了,你店铺首页那个,“新款到货”的设计效果比较失败,会让消费者马上就走掉

oddvel 旗舰店:
这个我已经知道了。还写错字 ,那个同事是新来的

白鸦:
我靠。你这么快就把世界杯的改成70了啊

oddvel 旗舰店:
效率嘛

白鸦:
效果不好我概不负责啊

oddvel旗舰店:
没有关系

白 鸦:
哈哈,这就是网商,执行力往往都很强。 反应速度快。
所以网商能成功

………………. 一个多星期后……………………………………………………..

oddvel 旗舰店:
我一直有做直通车,就是没有用心研究,上个星期,我终于花时间上去,把流量拉到了uv 5xxx,但是现在交易确很一般般。
请 给给建议

白鸦:
对了,你们把那个价格从40改到70,后来效果怎么样

oddvel旗舰店:
世 界杯的还好

白鸦:
交易记录来看,改了价格以后的关联销售效果还是不错的。

白鸦:
说直通车的问题。 你的产品价格比别人高,走直通车很难搞

oddvel旗舰店:
问题是如果直通车都没有效果,我估计好难做淘宝哦

白 鸦:
这个思路不对,我问你几个问题:
1、 你认为淘宝主要人群对于Tee的消费预算是多少 ?

oddvel旗舰 店:
我估计大部分是 40-70

白鸦:
而你的价格是118,这就是问题所在

oddvel旗 舰店:
降价是不可能的

白鸦:
不用降价。 降价营销是最弱的手法

oddvel旗舰店:
我 现在还有其他手段。
满150包邮费,满200减少30  。我们的价格很难拼到刚刚好200的
哈哈

白鸦:
你 最好去找你的目标人群,不要去普遍撒网。
跟我上次让你把40改成70是一样的道理,我看你的销售记录,改成70后广告费省了,人留下的反倒 多了。效果应该算是很好

白鸦:
我说下我的几个观点:
1、你的特点: 商品有特色、质量好、价格偏高、服务能力和质量一般(主要是生疏)、商品展示能力一般;另外,你是新店你的交易记录不好(这一点会影响销量),好在你有线 下店所有可信点,但你的线下店和你的线上商品不一样这个会让消费者产生质疑。

2、因为上面的某些特点。  你的目标用户群和淘宝主流用户群匹配度不高,如果你去淘宝主流人群中去营销,转化率一定会很低。

oddvel旗舰店:
有道理

白鸦:
我的建议:
1、 营销的时候价格更靠近你的你的商品价格,甚至可以直接说“不还价”。  只吸引你的目标用户群,把主流消费预算低的人挡出去。

oddvel旗舰店:
恩恩

白鸦:
2、分析 一下买过你商品的人,一个个的电话回访,跟他们聊聊问他们一般出没在什么地方(只网上),问他们搜索的时候搜索什么。  打那么一百个电话,你就非常清楚了。

白鸦:
如果他们说他们混淘江湖,你就去淘江湖做广告 ;如果他们说他们混开心网,你就去开心网做营销。
营销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是贴广告。

白鸦:
3、问你的高预算消费 者,他们会点什么样的广告。
4、也想办法问问那些消费预算低的人(这些人很好找),他们会点什么样的广告。 他们喜欢点的广告,如果和你的人群喜欢点的广告交叉不大,你就别做。

oddvel旗舰店:
反正是要做调查,这个我有 想过

白鸦:
5、你的商品很贵,你基本不应该搞什么包邮。 你都118一件Tee了,我肯定不会是冲着你便宜那几块钱邮费来的。
搞搞其他的促销方式。至于是什么,我一下子也还没想到合适的。但现在这个没什 么意思。

oddvel旗舰店:
是的

白鸦:
6、你需要拉住你的已有消费人群,买过 的人一定要让他们再买。你的商品质量好,如果他们不回头,就说明你客户维护和已有客户的营销做的很失败。这种高质量高价格的商品,营销新的客户确实很难。 回头客会是命根子,不仅让他们回头,还得让他们带人来。

拉住他们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1》这次来了,下次给你打折或者包邮,但这次不打;2》有新品了通知你,过一个星期问问他们洗过之后的效果怎么样;3》帮我推荐其它人买,我送你

oddvel 旗舰店:
回头客比例确实大

白鸦:
7、不建议你总想着去减价,你的减价没什么意思,效果不会好。让你的回头客看 到,甚至会反感你。

oddvel旗舰店:
但减少价格,客人总会喜欢

白鸦:
当然会喜欢。谁愿意一定 要多花钱买你的东西。 但你这里低价不是他们最在意的,要营销得用他们最在意的东西去营销。

oddvel旗舰店:
恩恩
有 道理,我还要分析你的说法

白鸦:
我去开个会, 回头聊

oddvel旗舰店:
好啊好哦

白 鸦:
回头整理整理给你的建议,发到我博客上
不介意吧

oddvel旗舰店:
不介意

——————————————————————-
以 上是我世界杯期间跟一位淘宝卖家的聊天记录摘要(部分内容根据大意做了删减和调整,但未改动原意),这是一个淘宝商城的新手,从我聊过的上百个卖家来看, 他的各种现象很具备普遍性。

他卖的Tee质量很好,设计也很好。为了感谢他愿意跟我聊天,免费广告一下:http://oddvel.taobao.com

回复:我心目中的”产品中心”

自从说了“不应该有“用户体验设计”这个说法之后”(链接),又看到不少人在讨论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这些分工之间的协作问题。刚好,前些天帮某中小型公司提了个“产品中心”的配备方案。晒出来,且作为我对 于产品、设计、体验之间的看法。欢迎讨论,不欢迎挑刺。

HI,all

对于这个“产品中心”,我的这个想法有几个基础前提如下:

0、以下观点仅针对我所看到的“大部分”企业,是否适用尚未可知。
1、不应有专门的“UED”部门,设计和产品要放到一起。
2、我心目中的PM是“产品市场经理”,除了产品还应该考虑产品运营和产品体验。项目经理应该定义成PM在某个阶段的助手。
3、PM的定位和能力,根据企业和产品的模式不同,应该有所偏重。比如,百度是偏体验的、淘宝是偏运营的、阿里B2B是偏销售的,Google是偏协调 的。
4、PM应该决策该产品的所有事宜,因为他要承担产品的所有责任。但不是自己亲手做所有事情。当然,更应该充分尊重其他角色领域的专业意见。
5、交互设计和产品设计根本撤不清,所以就别指望撤清,我们往往说“多沟通”就能解决,其实是在避重就轻的扯蛋。
6、类似文案设计的工作不应该列专门的部门,而是谁做的产品谁负责,谁写的文字谁负责。但,需要有角色去倡导、协调、管理所有文案的统一气质和质量。
7、必须要有一个“架构师”,来负责协调所有产品之间的关系,和统一风格。
…………………………..

岗位和职责

1、产品架构师/首席产品设计师:负责整体产品的架构设计和管理、通用规则管理。
1.1,架构设计和管理是一个很见功底的活,需要有耐心培养,更需要赋予足够大的权利和义务。
1.2,对于偏“体验”的产品,通用的呈现层规则必须文档化管理起来。所谓的“通用规则”,主要指:信息架构、页面结构、交互规则、文案规则、视觉规则。 原则上,并不是要他来整理或者设计这些通用的东西,而是需要归档到他这里来管理,原则性的变更必须经过其同意。(当然,其实也可以把视觉、交互、文案交给 这些角色中的“组长”或者“首席”。)
1.3,另,产品架构师最好只有一个,同时设一个助理。一来事情多,二来需要有后续的架构师储备。当架构师流失的时候,对企业会是灾难性的事情。

2、 用户研究组:协助PM和产品设计师做需求调研、竞争分析、可用性测试、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整理相关用户体验反馈并出具报告。
2.1,这应该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研究组,对于产品体验质量的评判需要靠他们,产品决策和设计的来源也得靠他们。这个组不能参与到具体业务太深,更不 能脱离业务。
2.2,这个组的各种研究,仅提供给具体业务角色作为参考,具体决策甚至更深入的研究还得靠业务角色自己来完成。
2.3,这个角色的产出物最好只是好、不好,同时一定要有“为什么”。可以给具体产品建议,但一定要是来自用户的建议,而不是经过自己“揣测”或者“设 计”的“设计方案”。

3、 产品市场经理:所负责产品的用户和需求分析、产品发展规划、市场和运营规划、架构设计、资源调配、通用规则管理。
3.1,所负责产品的所有责任和决策权都应该是他的,但不是所有事情都他来做,同事他还要充分尊重其他角色的专业意 见。
3.2,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决策,为什么这样决策,后续计划是什么,必须要有文档。
3.3,除了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也必须要有成本观念,任何一个计划都需要有对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

4、产品设计师:所负责产品的功能设计、业务流程设计、使用流程设计、系统(研发)需求分析
4.1,功能设计一定要基于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而出,不能无中生有。
4.2,业务流程设计和使用流程设计是两回事,都需要有。需要清楚给用户呈现的是什么,也需要清楚背后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4.3,系统需求分析是个体力活,也是保证产品设计被最终实施的必须步骤。

5、界面设计师:界面的视觉设计和互动设计
5.1,界面设计师先考虑的不是“好看”,要是“用什么样的视觉逻辑更清晰的呈现给用户界面内容”,然后才是用视觉来影响用户的情感。如之前在微博上讨论 过的一样:视觉设计是用视觉手段解释界面元素的逻辑关系,并达到情感化的影响。
5.2,单页面的互动问题应该交给视觉设计去做。产品设计应该去做交互,但不应该过多考虑“互动效果”。
…………………………..

人员配备

1、理想状态下,我会按照产品的关系,分成几个产品组。如:xxx、xxx、xxx
2、产品架构师只有“一个”,设计助理一名作为后备。直接向产品中心负责人汇报。
3、用户研究组是独立部门,直接像产品中心负责人汇报。视需求而定人员数量。但不能超过产品设计师的一半。
4、根据需求每个产品组,1个PM,2到5个产品设计师,1到3个界面设计师。
…………………………..

补充说明:

1、要根据项目和产品发展阶段设定人员工作。PM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做产品设计师,界面设计师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去做产品设计师,但PM不是谁都能去做的。谁 都能去参与产品市场的讨论,但决策不能随便交出去。
2、在中小型团队中,往往我更喜欢“因人设岗”,我认为这对于互联网产品更实际更管用。
3、必要的时候再增加“产品运营”的职位。BD应该成立独立部门,运营不需要。
4、再次强调:产品和设计不要分开,产品中心的人员角色不要搞太多,职责也不要太清晰。


白鸦

Apple的平台之路(三)

上面是我理解的Apple正增长的模式(Jobs当初可能并非有意如此设计,很多东西是水到渠成,回头看看好像是计划好的,其实也是偶然或者发展的必然。我只是这样梳理一下而已) 这是一个逐步渐进发展,谨慎且充满野心的增长模式。 附注释如下:

A 循环

这是Apple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基础模式。
1、全面把硬件和软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Apple是一家软件企业”,而从财务来看“Apple是一家硬件企业”。
2、因为自己可以控制所有环节,所以可以更好的给消费者提供完美的产品体验。从时尚的设计,到易用的操作,再到完美的硬件支持,把所有瑕疵都控制在最小范围。
3、依此促进更大的硬件销售,赚取利润并获得更多的市场反馈。因为赚到了利润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反馈,可以有更大的能力去控制所有环节。

B 循环

基于A循环Apple可以很好的生存下来,B循环是大增长的一个模式。但它是有延迟效应的,一旦效应产生能量会爆发式增长。更好的促进A循环的转动。
1、 因为有了更大的硬件销售,随之带来边际成本的降低
2、边际成本降低之后,在可控的利润率的基础上,降低销售价格
3、价格的降低逐渐带来更多用户
4、用户的大量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对于体验和功能需求,从而更好的提升体验

PS:这个循环中关于“电脑”的部分业绩,一定程度上得感谢大方的IBM和不争气的联想,也是Apple改用Inter芯片的及时(让用户可以在MAC上跑windows了)。联想砸掉ThinkPad这个品牌的同时,把大量的ThinkPad用户推向了Apple手里。(记得有个调查数据说,放弃 ThinkPad的用户中超过一半选择了Apple)

C循环

因为用户的增长,对于功能和内容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凭借Apple自己已经很难完整的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引入更多合作方。这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模式转型的尝试开始,也是Apple如今如日中天的最早起点。

事实上MAC OS本身已经有很多的非官方应用,但因为用户的增长不够,也因为电脑上的绝大部分核心应用Apple自己都可以做也可以做的很好,用户通过电脑去获取的那 些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不需要Apple去操心,它只需要做好浏览器即可。所以在那个“苹果电脑”的年代,Apple对于外部的依赖不需要自己太费力去设计模式。

但当iPad出现以后,内容成了一个大问题,Apple解决不了内容的问题,只能倚靠引入第三方。当iPhone出现以后,用户对于应用的需求更是几何倍数增长,Apple自己完全搞不定这个事情,必须倚靠第三方,必须打造产业链。

如果是一家没有太大野心的硬件企业,如果Jobs不是一个 彻头彻尾的“商人”,Apple可能会拿自己的硬件收入去补贴应用(App),从而来满足用户对于内容和功能的丰富需求。但,很不幸又很幸运,这个有野心的商人堵死了用硬件收入补贴给应用商和内容商的路(图中我用了红色并打了一个X),因为吝啬也因为要考虑到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和未来可能的更大的商业模式。

于是,Apple搞了一个 Store,让用户通过Store掏钱给内容商和应用提供商。继续到羊身上去拔羊毛,谁让你有这个需求呢。于此同时Apple自己还在内容商和应用提供商 那里收取一定的 “过路费”。这很快就让Apple成了最大的数字商品分销渠道,如果不是因为数字内容的市场还不成熟,也许Apple在 iTunes Store的收入会很快超过硬件收入。

这个循环让Apple多了收入,让提供应用和内容的第三方有所收获,让消费者获得了更完善的内容和应用,更让Apple最早的A循环和B循环转动的更快。

D循环

这个循环其实很简单:给广告主提供他们需要的用户和品牌影响力,让广告主掏钱来补贴应用提供者和内容提供者,同时自己收取更多的“过路费”。
事实上这个循环还没有开始,但Apple已经磨拳擦掌了(iAd)。这应该也是Google愤怒的根源,也可能是Apple还击Google的最狠毒招术,效果如何 尚待证明。这里面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控制广告带来的体验破坏,如何让广告成为用户需要的内容最终给广告主带去用户和市场。

E循环

这个循环是最终我想看到的东西: 什么时候开始用从应用提供者和内容提供者那里收到的“过路费”,去补贴硬件成本从而使硬件的价格降到更低,让所有的循环更迅速的转动。
同时,我很想知道,应用收费、内容收费、广告费这三个新商业模式,何时可以有更大的市场容量,从而促使Apple可以更多的去降低硬件收入。

Apple的模式是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完美体验”开始的,在所有的环节中充分考虑正量增长的回路(不赚钱就不能提供更好的体验,所以企业 先要活 着,更好的活着才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使整个模式更加的健康可靠。在这个模式的成长和演变过程中,Apple是极其谨慎的,步步为营且处处设防,死活不贴老本。

但是,当第三方应用和内容所能决定用户体验的比重越来越高的时候,如何保证更好的体验,是摆在Apple面前一个严峻的话题。特别是在手持设备这个 还没有 更好范例、没有规则的新领域里。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Apple在这里已经犯了一些小错误(后面几篇我再来说说这个问题)。

这是用户体验商业价值最好的范例。也是企业如何尝试新商业模式的一本教科书,也是开放平台发展模式良好范本。

关于泛滥成灾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这四个字已经泛滥到负面快要盖过正面。有一些看法(绝非心血来潮,只是一直没有想好怎么样才能说的更清楚),且先抛砖于此,看反应再行详述。

1、“用户体验”是一个纯感性的东西。设计、评估、度量,都是无解的。
只有针对可准确描述特征的人群,在可准确描述特征的环境下,才能谈及“体验”。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谈不上体验好坏。

2、“用户体验设计”是大过整个企业的词,很多企业穷其一生其实就是在做用户体验设计,从出生的理由到死亡原因。“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是任何企业和机构必须履行的最基础的使命,跟“活着”一样重要。

3、不应该有“用户体验设计”这个说法,不应该有叫“UED”这个名字的部门,那怕这部门大过董事会。

4、现在就取消你公司的用户体验设计部门。对于大多数企业,建议把UED跟产品部合并,或者一个叫“产品市场部”,一个叫“产品设计部”。

5、用户体验的评估和度量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请不要尝试。但大多数企业还真是得尝试去做做,那怕成本很高,因为时代已经发展到这 个时候了。

6、请不要对人介绍“白鸦是做UI、UE的”,担当不起。我只是做产品设计的,一个纯理性的活。尚未敢自称“产品经理”。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