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为什么设计这个?

上周去北京,用非正式的面试方式和几位大公司的产品设计师聊了聊。我基本都问到了两个问题:
1、分享一个你的实际具体产品设计的过程。
2、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设计,你清楚吗?

很失望。第二个问题普遍没得到答案。设计师们普遍在做完设计之后都不知道“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个”,或者认为“老板给了一个错误的指令”。
这 是一个误区,老板在战略上固然可能会出错,但具体到这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是有原因的。因为设计的走形,导致战略执行中出现偏离, 最终出现“战略错误”,和老板直接的“战略错误”同样严重!作为产品设计者,我们必须保证对“为什么做设计”的清楚理解,才可能做到设计不会走形,不要指 望“老板会来审核设计的方向是否走形,我按他说的做就行”,老板没有你专业,如果老板能完整看出来设计是否走形,要你干什么?

半个月前,在集团的“总裁夜谈”上,David给大家分享了他给Jack提的一个意见:您去了一趟呼叫部门,说了句“我们的问题应该30%在线上解决”,搞的大家都冲着30%胡乱忙乎了一年 …  我倒觉得这个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可能并非是Jack的。而是,在执行这个“30%”之前,有没有深入了解“30%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假设Jack的目标是“提高线上服务能力,让基础的可以线上解决的问题都能在线上解决”,那么即使在达到这个目标后,线上解决的问题之有10%,我相信Jack也不会不满意。

我们在不停的讨论“设计师的能力和权利”时,却忽略了“作为设计师,你有没有资格要权利”。如果连做一个设计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你要权利来干什么?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求设计师去做战略决策,去做产品规划。但,最起码,一个设计任务放在你面前,最先想的不是“如何做这个设计”,而是问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答案并吃透它,再去设计。如果你只知道老板需要把注册用户提升上去,而不知道提升注册用户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不相信你的设计能够做到多么合理。也许那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 KPI而KPI。

在北京的书友会上,我分享了支付宝的产品设计师在做设计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写一份“设计概要”(可后期迭代),包括:
1、你理解到的: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设计,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重点的体验目标是什么。
2、这个产品要满足用户的什么/哪些需求,用什么/哪些功能设计来满足。先满足什么需求,再满足什么需求。
3、在解决需求的众多功能中,设计重点有哪些。重要性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4、这个产品在系统中和其他产品的关联点有哪些,需要其他产品什么样的配合。
5、该产品中需要做好哪些数据统计点,这些数据可以说明什么。
6、设计时间表和计划。

实际上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也有很多设计师认为没什么必要,直接动手做就行,干嘛想这么多,还写出来太耽误时间了。
但, 这个“设计概要”其实就是设计的构思,是设计之前的“规划”。这些事情不做,设计很容易局限于细节,甚至在思路的源头上直接走偏。只有设计师和规划师/老 板在“为什么做这个设计”上达成了一致,设计师才有可能充分的彻底发挥自己在每个点的设计能力,让设计结果超出规划师/老板的期望;如果设计师和规划师 /老板在“为什么做这个设计”上出现偏差,设计结果的偏移往往在所难免,设计师也会感觉自己的工作总是受到“干涉”。而且,当不合理的设计做出来之后,回 头都来不及,即使回头,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问题和情绪。

我一直最关注的是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思路,认为暂时的结果好坏并不重要,要重要的是你思考的过程是否合理。但现在我又发现,最基础的做一个设计之前先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竟然都普遍没有答案。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设计者应该学会问“为什么?”。搞清楚“为什么设计这个?”,也许比完成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完美设计,更重要。

局域网日

公元2009年开始,5月33日将是一个愤怒的日子。 我们的局域网在这个日子变的更加狭窄,我们被无情的挤压。越来越不能透气。

操,那个叫GFW的东西!和背后操纵GFW的那群狗东西!

我相信,互联网不属于任何人。她,属于我们所有人。

为什么不能合到一起?(续2)

1、对于我第一个关于“日历和任务能不能合并”的“幼稚”问题。支付宝有个即将上线的产品我做了这样的决定,Google用行动给出了回答:Yes!

2、对于我第二个关于“收藏夹和购物车能不能合并”的“幼稚”问题。迟早大家会看到有人这么干,而且还会感觉挺好。

3、对于前两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看到和我在同一个思路考虑问题的回复者。当然,这并非是说我的思路就是真理,只是这类问题如果思路不一样就算结论一样,都很难讨论的起来。大家在各说各的话。

4、我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先分析需求,再分析功能,再想实现;先想基础的大需求,再想细节的小需求。这个顺序只要一颠倒,多半不会同意我的做法。

5、做架构的人,必须非常极致非常认真的尽最大可能来控制“”。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控制“熵”的能力,才是一个架构师真正的能力。无论是技术架构,还是业务架构,还是我现在作的产品体验架构。

6、不要一直想着“我要怎么用”,不要指望“去问问用户想怎么用”。只能去分析,站在用户的角度从架构上分析。90%的产品架构是靠分析得来的,不是靠用户问来的。

7、上面的话,写的很乱,有点像在咬文拽字。每个人的语境不同,理解的也肯定不一样。我权当自己写工作日记,你如果看着烦,就当没看见。
要写下来完整的思路,实在需要太多文字,回头我再在《Design IT.》里详细来写。

8、今天,我要说一个好像是“反面”的例子,搅浑更多人的思路。这是一位我最敬佩的CEO,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当 年,变压器市场三分天下,三家始终难分高低;其中某家突然做了一个事情,做上了老大的位置。大家的变压器都可以在“-20度 至 +80度”的温度下正常运行,这家公司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什么都没做,只加了两个外包装后推出了两款产品,一个号称“高温地区专用”、一个号称“寒冬地区 专用”,一年之内拿到了60%的市场份额,改变了市场格局。

9、
做产品架构设计的兄弟们如何看待这个例子?,做产品运营的又如何看待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有影响你的思路吗, 是不是在帮助你反驳我这两个关于“合并”的想法?

为什么不能合到一起?(续1)

1、一个季度前,我提出过一个被认为“幼稚”的问题:日历、任务两个独立功能,为什么非得分开不能合并到一起?

2、其实是当时正在做一个类似设计,我认为:“分开,对于用户认知、产品维护都是一个问题”,就此和拍档们分析了很多,后来,我们作了“合并”的决定。

3、 如这个问题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今天在UCD书友会上我再次提起:有多少人把收藏夹当购物车用,又有多少人把购物车当收藏夹用?“收藏夹”和“购物车”为什么必须是两个产品?放到一起,不行吗?

4、我想先听听更多人的看法。

谴责偷花贼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57/3521196301_bfbcf23b9e_o.jpg

乔纳森·埃弗是我最敬佩的产品设计者之一。敬佩,更多不是因为他设计了IMAC、IPOD这些超凡脱俗的产品,还因为他是一个很著名的马桶设计师。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某些已经成了定理的日常习惯其实是一种恶习,我们不知道为了完成某些任务而做出的固定动作其实可以更好、再好。好的设计,不只是要解决问题,它还可以让一些已成负担的常规行为变成“享受”。当这些好设计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很惊叹、很惊喜。

马桶,就是这样的设计。 当人们已经习惯便便必须蹲着并认为这是无法改变的时候,令人敬佩的设计者设计了马桶,让人惊喜的发现:原来便便也可以这么舒服的坐着。

为了表示对马桶这个伟大设计的尊敬,BetaCafe在装修的时候,将马桶作为第一件装饰物,装在大门口,种上纯洁的鲜花,供顾客和路人欣赏。虽然一度遭到杭州城管的反对,并勒令拆除,我们依然软磨硬泡坚持了下来。鲜花长势很好,时而还会偶遇玩摄影的潮人们将其作为景观,在旁摆着各种Pose摄影留念

令人愤慨的是,今天一早,我们发现,马桶上的花被人偷了。准确的说,是偷走了一半。 当然,马桶本身依然安好。不知道是我们极致的景观遭到了路人的妒忌,还是某些玩“开心农场”到着魔的朋友,控制不住自己已经变态的神经,总之,他/她表现 了自己的高品味,却违犯了“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基本道德,同时也侮辱了马桶和这个伟大的设计。

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除了表示严厉的谴责,同时决定:重新种上更漂亮的鲜花,并在门口装上24小时影像监控。如果还有下个偷花贼,他/她的影像会被公布在互联网上,让大家共鄙视之。并请大家一起人肉搜索之。

再次谴责偷花贼!

.

.原文:http://www.cafebeta.com/cup/93

网页用多宽才更合适?

此文用来正式回复大辉同学的疑问

.
1、结论:固定宽度只适合功能型网站,不适合希望用户认真阅读的浏览型网站。UCD大社区是浏览型网站,它的定位是“知识库”,希望你停留在这里认真浏览和阅读。

2、大屏幕不是用来显示更宽文字内容的,大屏幕下必然会面临鼠标长途奔袭的问题。建议用大屏幕的人: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在大屏幕下阅读的时候,养成缩小窗口的习惯。共勉 :)

3、希望用户认真阅读的网站,主要内容区域的宽度必须固定,不能过长,否则会伤害到阅读者的眼睛,而且不适合阅读的流畅性。固定宽度在650左右最合适。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相关报告,为什么是650左右。(和Junchen聊这个问题,总结到:严格来说这个宽度不能用像素描述。应该是拿着尺子到显示器上量的毫米宽度才基本够严谨。当然,只说宽度也不行,还有眼睛离显示器的距离、文字大小、字体等因素作为前提)

4、一个页面只有一个主要内容区域,其他所有都是辅助内容,能隐藏就隐藏,能忽视就忽视。在用户浏览的时候,辅助内容不要紧挨着主要内容。那样会干扰阅读,侧面影响内容摄取的质量。特别是当辅助内容不能很少的时候。

5、浏览型网站尽量别用三栏,三栏太难设计,一个合理的页面不需要一下子摆出来那么多内容。

6、所以:对于浏览型网站,在大屏幕下,浏览区域和辅助区域需要有分隔。 即使因为不用固定宽度会带来视觉上的不协调。

7、虽然屏幕越来越大,对于一些网站来说1024的宽度不一定会是主流,但至少需要向下兼容这个宽度,把他们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人群考虑。

8、宽度问题其实是一个蛮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屏幕越来越大,尺寸越来越多样的时候,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凸显。
但如果纠结于“不要有空白”、“功能和内容不能分开”,没有任何意义。有些可用性原则,没有挑战余地。就好像公共场所的门必须向外打开一样。

9、对于这个问题,设计者应该为用户考虑更有益的方式。而不是听用户说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方式。因为:大多数嗓门大的用户,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最有益。

0、为了保证更好的阅读体验,UCD大社区的设计者们正在考虑:是否不再录入那些阅读体验很差的网站的文章,或者将这些文章的默认链接改为我们的快照页面(点大社区文章标题前的“望远镜”ICON就是快照页面)。欢迎大家说出你的看法
UCD社区现在还有很多不足。欢迎大家提出更多意见。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内容质量等问题。

.
关闭评论。有深度的讨论请往这个话题

网站内容的设计和撰写

以下是给《Letting Go of the Words》中文版的序言:


人们来访问一个网站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某种需求,无论浏览、交友、购物、查找信息,抑或更多方方面面的需求。想满足这些需求,得依赖于网站本身在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内容。

用户只关心对他们有用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他们才会关注并留下,从而为网站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没有“发现”这些内容,他们会悄悄的离开,正如他们悄悄的来。某种程度上网站只是内容的一个承载体,而需求解决的过程就是内容和使用者之间交互的过程。

用户是谁?他们为了什么来这里?他们需要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最合适?围绕着“内容”,网站设计者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

从网站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对于要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网站从业者们都在不停的分析、探索。任何一个网站,从开始策划就要做很多关于“需要哪些内容”的 分析工作。而且,几乎所有的网站设计者都很关注内容产生的过程。从直接复制传统媒体的内容,到各种由用户产生内容的产品模式,这些内容产生过程的改进,也 正是让内容本身更符合用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不断的改进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算法,试图分析出用户对内容更深层次的喜好,为他们提供更加准 确有效的内容。

在关注内容本身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内容最终如何呈现出来。很多网站忽略了内容呈现的技巧,只是单纯的让“人和机器在对话”。这样过于冰冷、很不友好,导致用户对于内容的获取不准确、不完整,甚至出现了偏差。

比如,当我们带着购物的需求访问一个网站的时,首先看到的经常是这个网站自己的公司新闻,真正的购物信息反倒躲在了后面;购物过程中,看到了不计其数的无 法理解的 “专业术语”;付款过程中,又不得不被各种不厌其烦的安全警告、促销广告,和早已看过千百遍的长篇大论的使用说明所干扰。

近年来,国内的网站设计同行们,一直在积极的讨论着“网站内容如何设计 ”、“撰写出来的内容如何更能打动用户情感”,等和网站内容相关的话题 (http://ucdchina.com/topic/12)。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关于“网站内容设计和撰写”的知识。

大概一年前, 当《Letting Go of the Words》这本书的英文版发行时,我和朋友说:“国内也应该有人写一本这样的书,或者翻译它”。很幸运,在一个月前,经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位同事介绍,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朋友将这本书的中文译稿,放到了我的书桌上,请我写一篇评论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很符合我对于内容设计的定义,范围较广且内容细腻。它从用户分析开始,介绍“网站设计者应该如何分析用户需求”、“如何规划和整理内容之间的 关系 ”,然后重点描述了“如何更好的展现这些内容”、“内容撰写的方法”、“内容撰写和展现过程中的一些细致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网站制定内容的规 范”。这其中所讲到的方法和道理,对于所有环节的网站设计者,都很值得学习和参考。

白鸦,uicom.net/blog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