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又是听不听用户的意见 ..

1、以用户为中心是不是就等于要听用户的话?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不在这里赘述。结论:以用户为中心是指“为用户着想,从用户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别非一定要听用户的话。那些所谓的“用户习惯”只是在这里需要克服的问题,而非要供奉起来的“限制”。

2、 这两个产品对于两个企业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改版背后应该都有着很多很多的原因。这也许是一个战略的变化,也许是一个筛选用户的过程(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些用户需要让他们自己离开),也许只是优化,也许为着某种新服务的上线准备… 无论怎样,作为外人,单从UI设计上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和读懂,也无从批判改的好不好。

3、站方像是房东,用户像是住户。突然改了房子,住户会不适应,越拿这里当家的住户反应会越大。事实上改版的过程就像一个与用户沟通的过程,过于直接和突兀的沟通,往往是不好的。

4、 当群体很大、产品设计风格持续很久以后。突然间天翻地覆的改版,是件需要唐突的事情,得逐步慎重着来。无论是“体验版”还是“逐步进化版”,无论是“全部设计逐步释放”还是“逐步设计慢慢迁移”,手段可以不一样过程却一定是必要的。
贴吧的UI从N年前都有改的想法,现在的设计限制了很多产品的发展和想象力,已经几乎不改不行了。但同样不能指望一次到位。无论你设计再好,在这里都没有好的设计,只有用户不适用的“坏设计”。

5、扎克和Robin表达的意思其实基本一样,只是被媒体炒作和片面放大了,结果变成了两个针对性的意见。
扎克说的是“大多数创新企业不应该被用户意见左右”,Robin说的是“用户意见当然要听,只要不一味的听”。这其实是一个美国的锐气互联网天才,和一个中国的成熟商人,对于一句话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6、两个人的处理方式和意见,角度不同。扎克和阿北是一类CEO(豆瓣每次改版都会遭到很多意见,阿北似乎每次都很坚决。facebook最近的折腾也像极了一年前的douban屡次改版),他们经过数据分析和深思熟虑的认为对用户有价值的改版,哪怕遭到反对也要去坚定不移的做,除非后面真的遇到极大问题(扎克也已经准备再改了)。Robin这次的决策,更多像是CEO在稳妥的挽回下属改版前没有做预热的失误,或是一个公关行为。

7、国内大多数CEO都不了解自己产品设计的细节,产品设计上的决策由CEO做,并不合适。老板只需要把握大原则,具体设计需要交给具体产品负责人。就算要对设计做决策,至少也需要和产品设计者进行了解之后,再做。

8、贴吧这次改的新UI,我个人感觉蛮好。变化不大,风格依旧,扩展性也不错。可惜了 …
百度贴吧Q2结束前会再来一次改版,但不会再如此突兀的突然改掉。

设计和企业文化

Doug Bowman,Google的Visual Design Leader离职了,一封带有感情色彩的离职信惹发了大家不少的讨论。甚至还有人用不同语气翻译了这封辞职信。

Keso说:很可能,Doug Bowman加入Google原本就是个错误,他应该去Apple。Google就是工程师主导的文化,相信技术,相信数据。而Apple则是以设计来统领技术的公司,用技术去实现不可能的设计。各有各的道。

似乎大家都认为设计师就应该去Apple、工程师就应该去Google,那样的企业文化才适合作设计/研发,才不会埋没自己。但我不这么看,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主角、配角,不可能每个角色都是主角,Google的主角是工程师、Apple的主角是设计师、Sina的主角是编辑。

但,Google同样需要设计师的角色,设计师在Google设计师一样有自己的价值空间;Apple同样需要工程师,工程师在Apple一样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最近在招聘过程中,我遇到很多让人不敢接受的设计师。他们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充满了抱怨和不平,认为前公司对于设计的认可不够,说自己没有发挥的余地,要转岗。这样的设计师能力一般都不弱,但却让人不敢接受。在招聘记录里我如是写到:如果尝试了,失败了,再尝试,再失败,这个时候再说放弃,说明他至少是一个合格的设计者。但如果在没有进行尝试的情况下,就去妥协,最终放弃,这样的设计者同样不适合这个公司。

Doug Bowman是位值得尊重的设计者,至少他在那样一个被自己认为很不舒服的空气里,干了三年,打造了团队,建立了规范。也许这三年没有他没能改变Google对于视觉设计的认可程度,但至少他努力了,并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就算选择了离开,文字间Doug Bowman依然对于设计依然充满了热情,对于设计的价值依然充满了信任。

无论在企业文化中设计是主角还是配角,所有的设计师都得去面对他,先做好自己的主角。只有自己认可了设计的价值,别人才有可能认可。如何在这个文化氛围下,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大家共同的课题和挑战,也是设计的根本价值所在。

我们的目标并非一定要去作那个主角,而是如何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为企业、为用户。

无题

刚刚,我经历了从业8年来最崩溃最想去撞墙的一个半小时。内心里充斥着愤怒、自责、纠结、郁闷…

我,作为支付宝的体验规划师,在支付宝网站折腾了一个半小时,用尽各种可能的办法,始终没能把钱付出去。 而且每个出错都极其的怪异:
情况一:“余额”混乱。界面上面写着“应付总价:280”,中间写着“帐户余额970,不够支付此次交易”,下面写着“你的帐户中没有余额,请选择网上银行或者支付宝卡通付款”。()
情况二:证书无法读取。我刚刚重新申请并安装了数字证书,系统却说我不能读取本机的证书。
情况三:交易不安全。万般无奈之下,我选择了网关支付(网银),可系统依然提示“本次支付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为了避免你的损失,禁止本次支付”。(
情况四:用卡通付,支付密码输入后页面死活停止不动。
情况五:…

最后,万念俱灰之时,我竟然在MAC下用正在内测的Safari控件,意外的付款成功!

这一个半小时的经历对我内心的影响,实在无法用言语描述。这个影响绝对要远远强于任何领导、政委找我谈心的效果。

明天,去请合适的人找一下IT部门的同事,麻烦他们不要再给公司的任何电脑预装支付相关软件和控件。我们应该让所有的支付宝人都尝试和普通用户完全一样的遭遇,没有网银、没有证书、只有IE6、系统版本不是最新、没有…

现在,停止一切“抱怨”,立即开始加班。为了让自己不再想去撞墙,为了让别人不再遭遇同样崩溃的一个半小时 …

为什么不能合到一起?

最近两周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夜不能寐,连上厕所都在想:

1、OUTLOOK里有日历、任务两个独立功能,为什么非得分开不能合并到一起? 微软是怎么考虑的?

2、Google原先有文档、记事本,后来把记事本给关掉了。但很快,在我看来非常类似的事情,Google又反着做了一次:原来有个日历,是独立于gmail的产品,现在又再Gmail里加了个“任务”。
为什么? Google是怎么考虑的?

3、同样,Mac有独立的产品“日历”,但在mail里还有个功能“待处理事项” 。 Apple是怎么考虑两者关系的?

4、在一个衣柜里可以放完的前提下。
有一堆Tee和牛仔裤,有N套西装领带。 是应该搞两个衣柜,还是应该在一个衣柜里分开两个区域?
有一堆Tee和一堆休闲衬衣,是否需要搞两个衣柜?

5、分开的好处是什么? 合并的好处是什么?坏处呢?

.
以后面试产品设计师,我会问这个问题。

做新产品?悠着点

看lifesinger的《由Kimi找茬想到的》,我想到的:

1、 我不同意将“合并付款”定调在“很多卖家都需要”。
这个“很多”在卖家里面大概是“几乎所有”,我问旺旺上100个卖家,至少有90个会说需要。但这个“很多”在使用次数上很少。当100次操中有一次需要,系统却没有“提供”,他就一直记着这个不爽。
然后,需要的人需要的时候嗓门太大,不需要的时候或不需要的人闷不吭声,导致我们觉得他们“很需要”。

2、类似这种情况,无论定性还是定量数据都很难确定“该不该做”、“重不重要”、“会不会碍很多用户的眼”。往往靠的是经验。
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要冒着“在不需要的时候很碍眼,或者没人用”的风险去作它,那就宁愿暂时不做,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即便是一定要做,那么在呈现上也不能太跳。类似这种全局来看并不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不需要的时候“注意不到”,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找到”,而不是摆出来展示着让人分神。

3、 但,每个做产品设计的人往往都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最重要”。你要让他的内容在界面上“注意不到”,他肯定不答应;你要说他不能站在大局考虑,他肯定跟你来劲;你要找用户来专门问(测试的时候“专门问”多半是难得到有效结果的),用户多半会说“太不明显”,结果你更惨(因为那是“用户说的”)!
以往,在“是不是可以‘注意不到’”上争执不下的时候,我会问三个问题:
* 多少用户会用到?超过30%?;
* 多少时候会用到?超过30%?;
* 摆出来可以增加多少“收入”?

4、结论:对于合并付款这个功能,我认为:产品初期可以不做,产品成熟后让用户“能够顺利找到”即可。
淘宝上“购物车”,如果因为新的“购物车”让一次只购买一件物品的人麻烦了,那么这个购物车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5、其实“合并付款”这种东西只是小事,就算放着碍眼、做出来没人用,也没什么大不了。怕就怕一个公司经常搞些没人用、放着碍眼、耗费资源和成本、跟企业文化和特性不符的”产品”,那才叫一个劳民伤财。

6、上周五杭州5G第一场正式评论,去参观拜访了星客网。 保持北京5G的风格,我没客气,拍了一砖:
“现在这个企业的大方向还没想清楚在尝试,网站开张一个多月,就几乎把市面上所有的“社区”手段都搞上了,空间、群组、关联、BBS、游戏,同时还有资 讯。个个产品都阴森般的冷。如果下半年发现还运作不起来,是不是还得做twitter、聚合、… ,我不相信这样的社区能搞好”。
创业公司最关键的是合作,最怕的是做更多新产品。要做成一个事情关键是自己把握核心点,找准一两个做透打穿,然后让别人来做辅助点。雪中送炭,只能自己;锦上添花,交给别人。

7、有位技术牛人跟我说:“国外二三十人一个公司搞定的网站,到了国内得上百人。基本上有一半精力浪费在管理上”。
我倒觉得:管理上浪费的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浪费在做没用的“新产品”上。老产品一堆烂摊子,却不停的去做新产品,要不是思路出现问题,要不就是“功绩”闹的。

8、 今天公司在市场上换个策略,发现现有产品难运作或者缺一些环节,不想着改进现有产品或者去找合作,盲目的搞几个新产品配合“新策略”。明天换了策略,继续 搞新产品…… 一年下来,收获没多少,多了七八个没人用、运营不起来的产品,效果不好也就没人管。最后有爹生没娘养的,耗着各种资源。

9、不管老产品已经乱成一团糟,一门心思想着做各种新产品。如同边跑步边撒尿,尿没撒好,步也跑不起来。最后必定搞的一身骚。

期望值是可以商量的

这是为了跟keso的《继续跟白鸦抬杠:真正的需求》抬杠。虽然他所说的其实根本和我的观点没有冲突,是很好的补充。

事实上keso说“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菜”,一定是基于“需求”而产生的。
任何一个产品价值的基础在于“有没有用?”,而不是怎么用。没有需求,或者需求搞错了,做什么菜都白搭,这是基础。就算福特没有“内燃机”这盘菜,只要他能确定“更快”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并从中发现其对用户的价值。他依然可以搞出另 外某种工具,需求会满足,期望可能有所降低,但产品依然会有价值。

但,如果不去了解真正的需求,只一味的盯住“内燃机”这件事,搞出来什么不靠谱的东西,天知道。这样的错误,乔布斯在搞“牛顿”的时候就犯过一次。很多纯技术研究者依然在犯…

当然,需求和期望包括keso所说的“用户愿意付出多少钱”等。
比如,在支付宝,我的产品经理只需要告诉我:“这些货物,200公斤,2两内从杭州到北京, 客户预算大概在50块,用火车运送”。我拿到信息后会还先过滤掉“用火车运”,因为这是“功能”,对我没太大价值,其他的信息才是真正的需求和期望。然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设计,如何满足需求,超越期望,获得利润,甚至是引导新的需求引发更多预算 …  这就是我,一个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规划者所做的事情,除了产品设计还要考虑成本、定价、利润。

keso另外一个关于音乐的例子,其实正好是一个反例。
如果可以确定:“消费者购买音乐,他实际购买的不是歌曲,而是娱乐,是休闲”,那我就一点也不会晕,答案很肯定:“卖歌曲只会是功能/方式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满足娱乐”。
一家专门制造音乐产品的公司,转型做“游戏机”、“聊天室”显然跨度太大,“卖歌曲”、“彩铃”就相对合适些。 如果没有搞清楚“卖歌曲”的目的是娱乐,而去打什么“文化牌”,无论再清楚自己的能力,一样没戏。

我的思考轨迹很简单:有什么可做?(需求、期望) 》 能做什么?(我的实力) 》 什么更合适(各种环境)? 》做什么?(功能)

原因很简单:期望值是可以商量的。
如果能力不够,但需求很迫切价值很大,那就换个方式减低期望来满足需求。 就好像史玉柱卖脑白金一样,可能期望是“面子”和“保健”两个,但他搞不出来真正的保健品,那就用褪黑素加自来水,只满足“面子”,一样可以搞定问题,赚 到钱。虽然没有给用户带去更多的真正的价值 …

《Design IT. (5),有什么可做?》,会详细说这个思路。

.
ps:继续关闭评论。

Design IT. (8),一匹“更快的马”

这是《Design IT.》系列的第8篇,因为年前大家对于“装不装用户”和“创业,管哪个事最重要”讨论的比较热烈,所以跳到前面来写。

先来看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福特说,我在设计汽车之前,到处去问人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 ── 一匹“更快的马”。
“更好的交通工具”代表用户的“需求”;“更快的”是用户对于解决这个“需求”的“期望值”;“马”是用户对于解决这个“需求”的自假设“功能”。

一个初级的设计者,被用户牵着鼻子走。听到“更快的马”以后,会马上去设计一匹“马”。这个时候,无论在“马”上如何做创新,思路已经框死,结果很难突破。最终只能出来平庸的设计,很难长久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实现不了多大的商业价值。

一个合格的设计者,和用户一起走。听到“更快的马”以后,会考虑“更快的”这个“期望值”,围绕着它突破“马”的局限,去做设计。最终可能会出来很好的设 计,但他们把“需求”本身跑道了脑后,最终只能简单的满足期望实现需求,而无法引导需求。他们可以做出来成功的产品,但随着用户期望的增长,这样的产品很 难有取得用户的长久青睐,也很难取得商业上长久的成功。

一个卓越的设计者,自己会作为用户的一部分深入了解他们,并带着用户一起走。听到“更快的马”以后,他们会先去考虑需求是“更好的交通”工具,然后再结合 “更快的”这个主要期望。用对用户最有价值的方式在满足期望的超越期望(把“马”这件事抛到脑后),从而引导需求,并获取更丰厚更长久的商业利益,和用户双赢。

不可否认,史玉柱是一个商业的天才。
他发现了“送礼”这个大需求,并发现了送礼的期望在于“面子”而非“ 实用”。于是他通过“广告”在推广的同时增加产品的“价值”,而非在产品质量上增加“价值”。春节,杭州人告诉我:“我们春节送礼都是送保健品,广告播什么就买什么,因为有 知名度”。但他忘记了,这样是否可以给用户带来真正的长期价值。生活层次相对较高的行州人又告诉我“我们不买脑白金和黄金酒,那些都是骗人的档次低。我们买灵芝、鹿茸、人参、…”。
他发现了“砍人”的需求,并发现了“花再多钱也要砍死他”这个期望,最终使用了“网游”这个功能,用最简单粗暴的商业设计获取暴利。但他忘记了,这样做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价值,于是最后他在利用互联网社区引导需求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

福特是一个商业的天才,更是产品的天才。
他可以发现人们需要“更好的交通工具”这个大需求,并肯定了这个需求的渴望程度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会越来越强。同时他肯定了“更快的”这个用户的首要期 望,结合这个期望开始思考。然后,他又判断出汽车比火车有更低的成本,而且对于用户更有价值,会替代火车。最后,他用“汽车”而不是“马”来实现需求、满 足并超越期望, 同时引导用户往下的进一步需求和期望… 于是,他的商业回报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 用户的期望值是什么? 》 如何实现才对用户最有价值,并让企业获利? 》 如何超越期望并引导需求,获取更高更长久的商业利益?
这是一个必然思考逻辑,违背这个逻辑出来的产品势必难以获取长久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品模式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产品设计是“主要满足 什么期望值,给用户带去什么价值?”,商业模式是“用什么功能,如何赚钱?”,创新设计是“如何超越期望,获取更高更长久的利益?”。

所以,我在同意邵亦波所说“创业者更应该注重‘产品’”的同时,主张一个产品的主导者甚至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注重:
产品模式的设计: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产品的设计:主要满足用户的什么期望,给他们带去什么价值?
创新设计:如何超越期望,获取更高更长久的成功?

至于单纯的商业模式设计,当你做好了产品模式的设计、产品的设计、创新的设计,会发现那其实只是“功能的设计”而已,可以找到更多的执行者去做。

(张亮跟我约一篇关于“apple为什么可以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竞争力,取得卓越的成功”的文章。我说因为有Jobs和他的思想,某种程度上,我认为Jobs就是这样的人… 明天尝试详细回答张亮的问题。)
.
.
ps 1:期望值的变迁期望值
PS 2: 《Design IT.》接下来的两篇是,“Design IT. (4),团队和决策 ”、“Design IT. (5),有什么可做?”。
(《Design IT.》系列关闭评论,请在你自己的博客用“文章”回复,或者将你的文章发布到UCD大社区里。这些文章都会聚合成话题)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