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回复]关于产品部门和用户体验部门

hi,

你们的问题比较多,而且涉及的面也比较广。 其实这是大多数中型新团队目前都会遇到的问题。
从整体的部门规划来说,我建议这个阶段你们的部门干脆就叫”产品和设计部”,不要把产品和设计人员拆开。人员分工无需过于精细,让大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协调为宜,一切以更加高效和适用为主,团队布局上卡住主要位置,随时出现的末梢工作以”就近防守”为原则。主要人员配备可以这样:(假设是一个15人左右的团队)
查看全文 »

内容设计,初始内容

Content Design(内容设计)即涉及产品需求也涉及到(产品和用户)互动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大多数团队中只有PM才会涉及到相关工作,一般情况下不是基于用户需求就是如何展现,很少涉及具体的互动环节也很少会有人整体上去综合思考内容的设计。
去年在UPA的工作坊上就有人问我相关问题,说实话我自己对于这一块的认识也很不够(起码没有像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这样完整)。最近不想写东西,总是搞了一堆文章标题的草稿而不去写内容也不发出去,于是就开始梳理一些关于内容设计的杂散知识。正好前天和tony聊到了“鲜果在用户未登录时的首页”问题,后来又在360圈的聚会上谈到了相关观点,那么就简单写出来吧…

1、事实上没有什么产品是“难用”的,只要用户有了使用的需求兴趣,基本上所有产品都会变得容易。但,也没有任何产品是“好用”的,如果用户没有使用乐趣怎么做都难用。
对我来说(大型)网游很难用,因为我没有任何兴趣,但我弟弟会觉得很好用。股票软件很难用,虽然我做过很久的证券系统但我真的对这种纯电子货币不感冒,至今看到股票软件就发晕,但我炒股的老婆觉得那比Gtalk好用。
一切的根本在于需求和兴趣,满足用户需求的是内容,引导用户用户兴趣靠“初始内容”。

2、关于“初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指在用户未正式使用(不只是“未登录”,登录了但没有深入使用也算)前给他们展示什么,让他们可以(不可以)做什么。其主要设计原则与用户的认知积累、目的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查看全文 »

跟着用户走到沟里

1、交互设计大师、“Macintosh”之父Jaf Raskin)曾说:好的设计不会让使用者养成对今后工作不利的习惯,但设计人员却经常有意无意地给用户设下坏习惯的陷阱。事实上,良好的设计应该在 给用户带来帮助的同时,把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限制性障碍降到最低, 保持使用者自由的可扩展性。
这说的是交互设计。放在产品上亦然。

2、很早的时候么么只要被抱到厕所把尿就大哭,在客厅就没事,但妈妈还是哄着去厕所把尿,现在么么已经习惯了在厕所尿尿。
事实上所谓“设计人员经常有意无意地给用户设下坏习惯的陷阱”,更多时候缘于“一味顺从用户表面需求和习惯”或者“把用户假设的太笨”..

3、当你设计一个IM,担心用户不知道按回车就可以发送,为了让用户很快的上手就在明显为止设计一个大“发送”按钮,搞的某些用户习惯性的去点“发送”而不采用效率更高的“回车”。最终永远都无法把“发送”按钮去掉,甚至无法弱化“发送”按钮。

查看全文 »

一封关于“交互设计咨询”的信

hi,

关于这个项目我们评估后有如下阐述。

1、大致设计流程:
(第三个阶段开始之前完整确定第一阶段的结果,每个阶段都是反复调整的。下划线部分是交互设计的内容,加粗的是工作最多的内容)
用户群划分 》用户研究 》 功能定义和信息架构 》 角色定义和用户访谈 》 任务划分 》 界面架构 》 任务分解 》 原型测试(用户)》视觉设计 》 应用规范 》 实施…

2、GPS最大的设计难度在于”如何在不影响驾车的前提下向司机提供引导”,其次才是”如何更加准确掌握司机的使用需求”。
因为,需求很多公司已经反复研究无数遍了,而且我们的项目属于给汽车厂家的”定制”,很多需求是”固定”的。

3、所以,前期的对于用户的研究应该更加偏向于使用习惯和偏好的研究,”用户需求”只占少部分,但不可或缺。
而且我们的项目时间比较紧张,过于正式的用户需求调研和研究实际上意义不大。特比是那种在实验室用昂贵仪器的”科研”更无意义。
查看全文 »

从孔乙己的菜单开扯…

春节的北京很幸福,车少人少空气也好。后海的湖面冰很厚,酒吧大都没开门。每次吃饭最怕就是“去什么地方”,最烦就是都说“随便”让我定地方 然后又说我选的地方不好,最过瘾就是我订的地方他们得找上个把小时。
昨天就有某美女从后海到西海绕了两圈,我和臭鱼横竖得等着,研究起“孔乙己”的菜单…

菜单是直接影响酒店销量的重要环节,很多酒店的菜单都会经过反复的考虑。我说“这是一个‘信息架构’的导航问题”,由于酒店的菜单属于天然的“直线导航”,用户选择起来没有网站上的“平行导航”简单快捷,所以仅有单一的‘分类’不易于快速点菜。
查看全文 »

再说“双向”好友。(谈豆瓣好友改版)

豆瓣在“友邻”里增加了“我的朋友”功能,体验后感受到如下问题:
1、在“广播”和“豆邮”之后,豆瓣首页的右侧又多了一个“类信件”的模块 ── “需要你处理的请求”。使我的“信件来源”过于分散。
2、“别人‘关注’了我”,会用豆邮通知我,豆邮是在主导航上的。可别人“加我为好友”这个“更重要点的事”却只是在首页安排一句话的通知。
3、原本一个“友邻”的概念拆分成了“好友”和“关注”,我重新理解的成本至少是3:“友邻被拆分了”,“什么是关注”,“什么是朋友,如何成为朋友”。
4、“朋友”和“关注”逻辑上看来是一个不错的规划,但这个“不错”是对新用户来说,对老用户并不一定合适。
这个问题类似于:有些人盖楼的时候先盖一两层,以后更有钱了再在上面加盖几层,加盖的过程可能会影响到原来的楼房,评估“加盖”方案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对原有两层楼的影响有多大,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5、很多人和我已经是“互为友邻”的人了,现在这么一改我们还得再经过一次双方确认才能成为“朋友”,后果就是几乎所有的老用户都得重新倒腾一遍自己的友邻。就像正在饭馆吃饭的时候,老板说“我们觉得这个单间不好,你们现在到另外一个房间去吃”,于是所有人都屁颠屁颠端着碗筷和盘子换个房间吃饭…
6、是不是让别人看到我的某些信息”,确实应该由发出去信息的人说了算(不只是“广播隐私设置”,也可以是“能否看我的好友列表”等)。但,“是不是要收到某些信息”,应该由收信息的人说了算。靠让发信息的人把友邻分级然后设置要什么人看到什么信息,只解决了“隐私”问题,并没有解决“干扰”的问题。
查看全文 »

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批MBA)

图像 “http://uicom.net/blog/attachments/2008/macworld08376.jpg” 因其本身有错无法显示。
1、早在CES的时候就开始期待MACWORLD。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清楚记得MACWorld 2007乔教主演示Iphone时的激动人心,也许是习惯了把带来更多创新惊喜的任务交给apple。MACWorld 2008的那天晚上,大家在瘾科技MACX译言MSN群上一起守到3点多。
MACWorld开始之前,apple股票跌了5%以上,我们认为“有人在买空”;当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是“枪版”视频直播,里面还不时有小孩的哭声,有人愤怒的说“美国人真操蛋,非得不让把孩子留在家里”;乔教主从信封里拿出MBA(macbook air)后的几十分钟,apple的股票回到了-2%左右,有人说“估计明天apple股票会大涨”。结果第二天又跌了。
其实,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有种莫名而不愿说出的失望,IM传来的言语中不再有欣喜和兴奋。乔教主返场的时候大家依然在不停的问“还没有结束吧?”,我也在说“别急,等等,也许真正的惊喜在后面”…
那天晚上4点左右,我的心情开始回复理性,开始打心里承认“这个晚上很失望”。那天我睡了个好觉,因为我不用再考虑如何申请银子去烧新的笔记本,我认为那不值。

查看全文 »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