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分类“UCD”的存档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

说说有啊的“购物车”

这是针对洪宅男的:《百度有啊能做到,为什么淘宝不能》

1、基本上我每周都要网购一两件东西。以前全部是淘宝,最近一直换着ID在有啊上买东西,刚刚又用新ID买了架飞机和4个红酒杯。
整体来说,有啊在产品的细节设计上,优于淘宝;百付宝在产品的细节设计上,优于支付宝。没办法,百度是走在阿里后面的,你掉进的坑,人家都能看到避开;你走过的平路,人家照淌;你的工作流程也比人家复杂。

2、 虽然产品设计是整体体验的核心,而且是长期的支柱。但,产品设计不等于体验的全部,特别是在一些内容型网站市场竞争的前期,它甚至只是体验中很小的一部分。用户对于“有用”(是不是真的很方便,很便宜、质量好)、“能用”(是不是真的有很多选择、是不是什么方式购买都可以)的要求,首先强于对“是不是好 用”的要求。
于是,从整个购物体验来讲,淘宝要明显优于有啊。从产品运营上来讲淘宝已经走了很远,有啊尚未开始上路。从对未来购物形态的理解以及产品设计的大定位上,有啊还显得有些外行。

3、言归正传。
没错,从理论上来讲、从业务逻辑来讲、从高级用户的需求(这里包括某些产品设计师,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设计师)来讲,“购物车”是一个很好的功能,甚至是很必须的功能。它能解决,你每件商品都不得不必须进行一次完整购物流程的麻烦,这个麻烦的成本对于高级用户来说往往从心里会认为很高。(因为它是那种被用户认知为“本能可以省略”的成本)

4、事实上,现有的“合并支付”功能就已经简单粗暴的解决了“购物车”中最核心的需求。
但,毋庸置疑,“购物车”这种以前只在B2C网站上出现的功能,在C2C网站迟早都要出现。淘宝商城现在有“购物车”,我相信淘宝迟早要把购物车搞到C2C里。

5、但,在中国,所谓“购物体验”有两块非常重要:逛、砍。
逛,在很热闹很玲琅满目甚至嘈杂凌乱的环境中到处看;砍,特别是在中国这批以“贪便宜”为主特征的C2C购物群中,“能不能砍价”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需求。
普通的C2C购物者对于“逛”、“砍”的需求,甚至超过了“购”本身。他们不是来“采购”的,而是来“逛了砍,砍了逛,最后才购”的。

6、所以,“购物车”推的没错,也很有必要。但,不能指望用“购物车”取代,或者在产品设计的表现上超过“逛、砍”两个功能。
“购物车”更多适用于“采购者”,对于大部分C2C的“逛购”者来说,一件一件的看,一件一件的砍价,才叫爽。 这个体验不能缺失。拿河南话讲,这种行为叫“闲磨”,闲磨是一种乐趣。

“购物车”给卖家省了些事情,但不会受多大数买家欢迎。 说白了,它是一个高级功能,而非一个主要功能。可以有,但不能被突出被强调,这一点百度做的太过了,有点走歪。如果淘宝做,建议别太突出。

7、最后,“订单聚合”、“购物车”、“运费模板”这三个概念造的太假了。
卖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马上说“吹牛逼,其实嘛儿都不是”;新手买家一看再看,三看依然不懂,说“瞎胡闹”;老买家已经很熟悉怎么解决问题了。 PR稿,还是应该通俗一点。

8、上次跟一帮淘宝大卖家们喝茶,他们反倒蛮着急。有人说:李明远还不如把淘宝上几十个牛逼的皇冠卖家搞到百度去上班,或者兼职。一个月每人发几万块钱,半年下来,立马脱胎换骨。现在这样摸不到门路,卖家们其实蛮着急,他们想看到竞争,越竞争他们越高兴。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勿转载。

装,是必须的

本篇针对的是Keso的《别装了,你不是用户

1、 我说:首先必须告诉自己:“I’M Not User” ,如此同时还要再把自己模拟成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反复的去用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
但,装的前提依然要不停的提醒自己“我不是用户,不要本位思考”。
装,是为了让自己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不停的拿自己当用户。 这是一种产品设计者的态度。

2、在产品设计中,只靠定量数据发现问题,往往结论是不正确的。
只有1%的人用广场,这个数据不能确定“广场一定是不好的”,造成这个数据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数据做出判断,是很武断的。我相信阿北也不是仅仅靠数据做出的判断。
比如(以下未经证实),豆瓣的“收藏”刚开始是“想读、正在读、读过”直接展开,后来改成了收起来的“收藏,”点击后才出来“想读、正在读、读过”,现在有改回到了最早的方式。
在改成收起来的“收藏”时,数据告诉我们点击是下降的,这个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不能告诉我们,只有用户才能告诉我们,是因为:“‘收藏’的贡献成本高,‘想读’的贡献成本低、自然”。

有时候这个原因是从自己“装”做一个用户的时候得到,能不能在“装”的时候得到,要看“装”的水平。当然,通过定性的用户研究,是可以得到的,但那样成本高。

产品设计的数据分析者,要清楚:定量数据只能看到结果,看不到原因。 必须跟定性的用户研究结合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3、啤酒和尿布的事情已经很老了,在中国柜台不是这样摆的,所以在5G问有没有人看到,答案是“没”。
就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方法依然是正确的。 产品设计者看问题不关注答案,关注得到答案的过程和原因。

4、K总对于用户研究的理解比较片面。 可用性测试确实5个用户就够了,可以发现80%左右的问题。但用户研究不只是“可用性”,可用性只是用户体验的很小一个方面。
而且,有些时候用户告诉你的答案可能会是“欺骗性”的。 比如,sony在要确定BoomBoX颜色的时候找了一群用户来问,“喜欢黑色还是黄色”,没人都倾向于“黄色”,临走的时候让这些人选一个带走,他们却都选了“黑色”。(有个介绍这件事的文章在这里
还有,“5个用户”的前提是“这5个用户是很准确的典型用户”。

5、乔布斯是会看数据的,也会了解用户需求。但,他的决策不只是浮在数据和需求上,而且“超出期望”。 就好像福特听到“需要一匹更快的马”时,不会像普通设计者一样设计一匹马,而是搞了一个很快的汽车。
Design IT. 的第7篇《需求和期望值》,我会写。产品设计,应该超出期望值。

6、把产品拿给用户用,把诗读给妇女听,来发现问题,是产品验证过程很必须的方法。 但,这不代表自己不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在网上买东西的人,确实没有资格去做电子商务的产品设计师。

装,必须的。 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是在装。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  但,如果连装都不装,只是看数据或者本位思考,就更没法做了。

ps:依然关闭评论。 原因很简单: 我需要深入的回复和讨论,不需要“沙发”、“支持”、或者“顶”!

Design IT. (3),看不懂数据

一堆数据摆面前,数据背后有什么样的事情在发生,这些数据里面暗藏着什么样的用户需求,什么样的商业机会?看懂这些,将为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用户需求的把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但,“看不懂数据”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问题。 基本上,我认为原因都出在看数据的人身上。
.
1、不配看数据

产品设计者对待数据的态度,不像一个市场分析者或者财务分析者。我们看数据,更多是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用户的行为逻辑和期望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看到数据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想象到用户是如何创造出这些数据的,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数据。

作为一个产品设计者首先必须告诉自己:“I’M Not User” ,如此同时还要再把自己模拟成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反复的去用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我向来认为,一个做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师,不有事没事换手机玩,不是好的产品设计师;一个电子商务的产品设计师,不每周在网上买一件东西,不是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

06 年中,在某个用户体验设计的会上,某知名教授大讲他所在公司搞到的facebook的数据,说他的理解、说他的分析,说facebook如何没戏。刚开始听着蛮有根有据,后来越听越不对味,突然他冒出来一句“虽然我从来不用facebook”…  我当场昏厥。这种人,不配分析facebook的数据,更不配去评论。

要想有资格去看数据,通过数据给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很简单,也很有效: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用。有,且只有这么一个方法。
.
2、为了看数据而看数据

和做可用性测试一样,测试之前不能说没有“关注点”,发现什么就是什么。那样什么也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价值也不大。数据拿到手里,没有目的的去看,不如不看。

在做产品设计的数据分析之前,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来说明什么问题。一个数据对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用户类型,得到的结论应该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市场研究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往往是根据“硬属性”,比如他们对于用户的分析基本都是根据“人口属性”的数据,他们得到的结论也很少结合现实环境。这样的结论,对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如今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用户行为越来越独特的时候,“人口属性”很不能代表用户背后的行为逻辑。

比如,想了解“有购物搜索需求的网民”具备的主要特征,这个时候“年龄、学历、性别、收入、婚姻状况、消费能力、信息获取方式、上网条件、..”可能都是对我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但那些才是最重要的呢?分析后很快就可以发现,比较而言“年龄、收入、上网时间、上网条件”都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能力”、“信息获取方式”在这里才是最重要的特征。这些数据背后才更能代表用户的行为逻辑和需求。(如果不是很明白这个结论,稍后再《Desing IT.》第8篇左右会谈到产品设计上如何区分用户属性)
.
3、不去筛选数据

做一个优秀的设计者,首先必须善于“提问”。“提问”的水准和设计水平基本成正比。要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和疑问?这个很简单,一罗列你可以想到很多很多。但,事实上数据类型到达一定数量后,类型越多,反倒越不利于对于结论的判断。因为,不同数据类型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干扰,有些时候次要问题可能会战胜主要问题,影响最终的结论。

在实际项目中,解决了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可能就会很自然的被稀释了。获取数据也一样,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确定这些会使分析过程的精力更加集中。把主要的几个问题想穿、打透,其他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了。

很多时候不是解决不了问题,而是想解决的问题太多;很多时候不是数据不够,而且想要的数据太多。还比如,想要了解如何解决“购物搜索”的需求,其实只要关注好“信息获取方式”、“消费能力”、“决定购买的因素”基本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盯着“用户是男是女,8岁还是80岁”,只能是耗费精力。

不去筛选数据,还有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因为没有筛选,所以不能把关心的数据点看透彻”。
比如,很多人都在夸开心网的推荐做的好,很多用户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同学”,于是定论为“算法的技术好”。其实如果专注关心“开心网为什么打通用户关系这么快”的人,经过详细分析后是不会得到“技术好”这个结论的。根据我的观察,我比较赞成麦田的结论:“开心网把校友录的数据库用进去推荐算法里面了”,我甚至认为开心网的推荐里面不只是用了“校友录”的数据库,还有更多其他数据库。 (麦田对于数据的分析虽然是偏市场和运营性的,但其实对于产品设计的促进一样很大,而且他确实是一个观察数据很细,研究数据很深的人)
.
4、不关注数据采集的方式和方法

当我们为某个项目寻找方向或者确定某个决策,需要一些数据的支持,以便了解状况并确定思路。这个时候,不仅需要给出“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这个需求,同时还应该包括如何得到这些数据。

很多时候,我们只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并不去提出要求如何得到这些数据的方式、方法,完全依靠调研者的经验去获取数据,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来的数据对结果的帮助是不准确的,甚至往往会出现误导。因为调研过程中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

比如,还是要做一个购物搜索的网站,你给出的“需求”不应该只是“用户目前获取信息的方式”、“搜索的商品类型”等,还应该包括数据的来源,以及获取的方法。现有搜索网站?问卷?电话?…
不同的方式方法,渠道,得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不同水平的人采集到的数据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往往我很同情国内的同行,大家能找到靠谱的数据真的少的可怜。就拿行业数据来说,基本上国内没有一家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靠谱的数据。XX统计局就不说了,比如商业机构艾瑞,他的数据丝毫不具备可信度。最根本的,我们可以去看看尼尔森在欧美(不要看国内的尼尔森,那是同样的不靠谱。跟他们合作过一次,东西做的一塌糊涂)的一些问卷,从问卷设计的逻辑、采集方式、统计方法,甚至包括“埋地雷”的方法,都高出国内这些数据提供商一大截。(比如一个细节:去尼尔森在欧美的一些问卷试试,如果你是玩的心态,很快就会被说“谢谢你参与调查”。因为,他们很快就通过“地雷”判断出你并非真正的采集对象,很快就把你踢走了,而国内的你可以随便玩)

有些时候,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去做小量的抽样数据,也比那这些不靠谱的数据去分析强。
.
5、只用定量数据,没有定性数据

还说那个最老土的例子:
沃尔玛每天总重要的事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货架摆好,让顾客更快的找到,更快的走掉”。事实上,当他们的MBA(商业数据分析)人员通过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发现,啤酒和尿布的销售曲线惊人相似的时候(特别是在周末),他们其实只能得到一个“结论”。但,这些知识定量的数据,并不能挖掘出本后的顾客行为,以及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这个时候,如果靠“分析”、“猜测”是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方法只能是去结合“定量”的研究,通过具体观察和调研了走到用户身边,最终才能了解到“因为,在美国一般都是男人去买尿布的,而在沃尔玛就算买1美元的东西也要排队半个钟结帐,男人们周五往往会呆在家里看球,这个时候就顺手拿了啤酒犒劳一下自己”。

海量的定性数据,只能告诉我们结论,不能告诉我们背后的原因。同样,如果只有定性的数据,往往看到的现象可能是片面的,结论可能是有偏差的。(关于定性研究,稍后章节详细解释)

.
还有一些常见问题:只关心数据结果,不关心过程(比如,就知道那个广告的流量大,没注意那个广告比别的大三倍);只看大数据,不看小数据(比如,只发现交易量疯狂增长了,没注意虚假交易疯狂上升了);只看数据表象,不看发展过程(比如,只知道现在的行业分布均衡,没发现曲线的前方已经出现裂痕);等等。 因为没有方便拿出来说的实例,不再一一絮叨 …

其实,
要看明白数据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要真正懂数据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自问,我依然只刚刚上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于用户的接触越多,对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理解越透彻,对于业务逻辑了解的越透彻,一定会带来对于数据的理解能力越强。 共勉

PS: 《Design IT.》接下来的两篇是,“Design IT. (4),团队和决策 ”、“Design IT. (5),有什么可做?”。
(《Design IT.》系列关闭评论,请在你自己的博客用“文章”回复,或者将你的文章发布到UCD大社区里。这些文章都会聚合成话题)

某些媒体登陆脑残群体 …

如今,某些媒体上“导演过的新闻”、“和谐过的真相”、“全民幼稚类短信竞猜”、“全民KTV”、“全民性能力下降”等类似信息越来越多。

对于互联网,他们是:随便从某科院拉出来个某某“叫兽”,就可以对互联网指手画脚。那些可能连互联网都不上的“砖家”,天天评论互联网。那些根本没玩过开心网的人,人模狗样的给开心网提建议。更多的官方定论开始出来,如“精神病”、“网瘾”。 总之,这年头谁他娘的都可以当专家,只要听话,放个屁都可以被包装为空气清新剂。

他们的最终目标,其实只有一个:““为全面的奔向‘全民脑残’而不懈努力”。无他。

更可怕的是,这种促使全民脑残的手段开始越来越多样化,从人文的到社会从天时到地理,等等。现在已经蔓延到了产品和用户体验这种技术领域。

今天,北京晚报刚刚搞出来一个狗屁不通的评论,还被瞎眼新浪给报道。一位名叫“解青”的“专家”,跳出来定义:“登陆网站”还是“登录网站”?,他说:“无论从词意还是从词性上讲,登入、进入网站,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登陆”,若使用“登录”则是说不通的。所以,不能将“登陆”与“登录”混为一谈。”

看到这个篇报道,我大笑、感叹:某些媒体终于在致力于让“全民脑残”的“革命”道路上,先把自己给搞脑残了。

我不懂什么叫“词意”也不懂什么叫“词性”,还经常写错别字。但我能分清楚,“登陆网站”还是“登录网站”:
1、把”Login”和”Landing”这两个英文单词的区别搞清楚了,登录、登陆也就搞清楚了。
2、当一个系统同时允许多个用户进入时,会给每个用户分配自己的身份标识及验证方式。登录,指用户通过验证合法的进入系统。它是一个通过验证的过程。英文单词:Login或Log in
3、登陆,是一个事物进入某个领地的过程或事件统称。它是一个进入的过程。如,某某商品登陆某某市场。英文单词:Landing
其实,这两个词在各网站上已经被严重混淆了。这个时候,对于用户来说没有认知成本、没有学习成本。去咬文嚼字实在没有意义,只能稍微体现一点我们产品设计者的专业程度,而已。类似的字还有很多:验证码、校验码, 用户名、帐户、帐号、ID, 邮件、邮箱、E-mail、Email, …

这些词应该用那个的原则,我认为很简单:那个方便大众认知、那个方便大众记忆,就用那个。 比如,类似最早的时候官方要求的那个白痴的“因特网”,最终不还是活生生的被大众搞成了“互联网”吗?

无论是用“登录”还是“登陆”,都没什么错,关键是在同一个网站上别一个地方“登录”一个地方用“登陆”。(建议sohu的同志检查一下你们的网站,我就不说是那些地方了…)

前言的前言

转载。原文地址:http://ucdchina.com/blog/?p=530

2002年左右,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概念在国内互联网圈子里悄悄地流行开来,随着对UI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概念不断地被挖掘出来: 易用性、可用性、用户研究、交互设计、概念设计、用户体验……而在对这些的方法论、思潮的学习和应用中,“概念越来越多,疑问也越来越多”。大家渐渐发现,我们走上了“弯路”,过多过早的陷入到问题的细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应该从头开始,应该都汇集到一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现在我们知道,产品的根本,并不在于功能如何强大、内容如何丰富、界面如何炫目。事实上,一个不太好用的产品,只要能帮助用户解决需求,也不失为成功;而一个又能解决问题又好用的产品,基本都可以算是优秀了。因而,在进行细节设计之前,解答”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才是解决产品问题的根本。

要掌握这个根本,首先要了解”用户需求”,解答” 产品能为用户做什么”;其次是设计”用户怎么用”,使用”人”的逻辑而非”机器”的逻辑;最后才是努力使之”好用”,给使用者良好的”操作感受”。

产品,不仅仅是实现功能这么简单。

这些感悟,是一群有着相同信仰的互联网虫子,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他们总是有事没事混在一起畅想未来、讨论设计。在交流想法的同时,大家发现各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惊人的相似:从书本上接触到了先进概念、摸索着应用、发现困难重重。特别是这些理论多来源于软件产品设计,把软件设计的理论强 搬到互联网产品设计上,总是有很多的不适合;也许是书本中提到的概念,已经落后于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发展;也许是中西方文化有着天壤之别,无法照 抄…… 总之,大家都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走得跌跌撞撞,摔了不少跟斗。

平淡的某天,有人说: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心。要有一个地方让大家相互讨论和借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案例和方法,尽管不像一本书、一个方法论、一套思想体系那样成熟,但是在”前无来者”的情况下,有一个平台让大家讲出自己的观点,分享心得和工作感悟,让其他人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有经验可以借鉴,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够了。 这个提议,引起了其他人的连连感慨:“我们需要一个行业氛围”、“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用户体验及其价值”…… 于是,在一片群情激昂声中,大家简单地分配了一下工作。

10天以后,2007年3月21日零时,UCDChina.com正式上线发布, 并发布了第一期的话题:“用户体验设计在团队中的角色”。她只是一个简陋的,连模板都没有的“群体博客”。澎湃的动力源自于大家的热情,也源自于我们的高 度统一和高度不一致。统一的是想法,不一致的是各自风格,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是天然的绝配,从一开始在现在,乃至将来,他们都在,并且一定会被很好的继承。

从定期推出系列话题讨论,到不满足线上讨论开始组织线下的“UCD书友会”(如今,已有7个城市,在每月的第三个周日,同时进行讨论),到收集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网址编成“UCD网址导航”,再到发起“UCD翻译小组”。UCDChina所做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人去规划它的发展,也没有人在”设计”,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发的。目的,都是源于我们那个简朴的愿望:用这样一个平台,一起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这就是你所看到的”UCD大社区”, 一个从粗糙的群体博客开始,慢慢走向开放、更开放的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行业的综合社区。我们希望这个社区能帮助每一个设计师解决实际的问题,成为设计师可依赖和信赖的“知识库”。

我们凭着热情做事,一点一点地收集思想的火花。直到有一天,出版社找到我们,说火花足够多、足够明亮,汇到一起,能照得更远,于是就有了你手里捧着的这本书。

如果你想加入我们的行列,有两句话希望你能记住:

1. 你不是用户。
2. 产品的意义,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UCD大社区(http://UCDChina.com)欢迎你来贡献更多的思想火花!联系我们,请发邮件到ucdchina@gmail.com或访问我们的邮件组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UCDChina

内容导读

本书收集了UCDChina上线以来推出的13个话题,内容涵盖了产品设计的全部流程,按顺序集结到第一到第十三章中,讨论了如何研究用户、如何将用户需求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如何传达和协作。在第十四章,几位设计师分享了生活中的UE故事。第十五章,列举了一些实例和实践者的观点。本书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从事产品设计、产品策划、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用户研究、前端开发、网站运营,以及所有与互联网有关的从业人员阅读。

Angela 执笔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Junchen就连岳为松鼠会写书序的事情,说出了他博客上设计类文章越来越少的原因。和我猜测的一样,他认为“不做别说”、“看到的产品烂,并不代表是设计烂”。对于他的想法,我赞同。对于他的做法,我不赞同。

他的想法我可以说是深有体会,曾经一度缓慢更新博客也是因为这种想法,也是因为很多人说“你文章的语气我不喜欢,讨厌你总是指手划脚。讨厌你傲慢!”。后来因为三个原因让我继续保持自己对待设计的态度:

1、几乎所有说我“傲慢”的人,见了我后都说“你对待设计很‘轴’,其他的很‘随便’”。我发现自己别不是那么让人讨厌。
6 年多前,我对自己说“坚持6年作一件事情:设计。如果还不上道,再改行”。6年后我觉得自己似乎上道了,于是对自己说“要真的在一个领域有成就,就得‘偏 执’、就得‘轴’”。那就继续“傲慢”下去,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当然,其实我可以在写设计评论的时候委婉些,但我只能尽量。在这一点上,我没有以用户 为中心。因为担心委屈了自己,坚持不了“终身blogging”)

2、一个产品设计出来,烂就是烂。不管背后有多少不能克服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个事实结果。
至少,作为一个产品设计者,对待自己的产品,我从来不会忌讳且非常欢迎批评(当然,别人身攻击)。我认为,所有产品设计者都应该是这种态度。(不管你的老板是不是,至少你应该是)有批评的时候,我会很重视,也可能会向批评者解释,但一定不是找原因,而是找解决办法。

我们很需要kimi这种blogger,作为阿里巴巴的员工,他却经常在自己的blog上公开说出阿里巴巴产品的不足,我个人很支持这种做法。“kimi来找茬”是我最喜欢的产品设计博文。对于我所参与设计的产品,欢迎所有人像kimi一样来批评,甚至更严厉的批评。只要你言之有物,只要不人身攻击。
(我打算弄一部分费用,在年终的时候,专门给认真批评过我的产品的人送点小礼物。我会在产品的界面上弄专门的意见反馈并把设计师的名字写出来,欢迎所有用户提意见)

就算是一些“已知问题”,更应该需要这种批评。批评越多,问题才越会被重视,改进的速度才会越快。比如,这个登录的验证码,我相信如果没有大家不断的批评(有些是骂),可能今天还没去掉。

作互联网,开放心态、吸收批评才能进步。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靠自己解决的问题、避讳错误,只会越错越远。
比如,前几天在面试中,我就从一个应聘者的批评里吸收到了一个好设计:我们在等待用户手机验证的页面上,提供了“修改手机号码”的便捷操作;却没有在等待邮箱验证的页面上,提供“修改邮件地址”的便捷 操作。(因为,用户可能会随便输入一个邮箱,一旦发现要验证,就直接走掉。这个时候提供修改的操作,应该可以减少流失率)

(题外话:同样的角度,我主张对ZF不停的质疑。就算没错,质疑也会使其进步。)

3、讨论、发言,使人进步。
我发现,最近三年来,我在设计上最大的进步是在作“产品设计培训”的时候,是在参与书友会讨论的时候。我发现,我在给别人“上课”的时候,把自己给说“明白”了;我发现,我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把自己给争“明白”了;我发现,我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的不坚定给说服了。 因为,只有在表达的时候,才是最要求自己“严谨”的,才是把问题思考到最深入的时候。

当然,UCD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论。我们要传播的也是这种思想和方法,而非设计结果。 在很多讨论中,更应该详细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明自己判断的角度,而非结论。 如Junchen所言:我们不能以UCD的名义,把弱势者技术性击倒。
最近,支付宝需要大量引进产品设计人员,被我面试的同学会发现我根本不关注他们的简历,也并不关注他们答题的结果,面试过程就是他们在向我阐述其设计方案的过程。可以说,我只关注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想法,思考的方法,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结果如何,只有真正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正确如否,只有用户才知道。

优秀的科学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优秀的设计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

共勉。

——-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非饿死,切勿食蝇

1、忘记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数据。大致结论是这么个意思:同样的全流量硬广告放到yahoo.com、myspace.com、facebook.com,所获得的关注度(点击率)大概等于10:5:2

2、昨天,新浪科技报道了《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
IDC表示“
尽管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却对广告不够敏感,社交网站广告点进率因此低于其它类型网站。过去一年中,近80%的网民点击过至少一则广告,社交网站用户的这一比例不足60%。

3、宝洁的负责人也提到过“刊登个人琐事网页上的广告位怎么能带来收入?社交网站和用户创作内容不是媒体,用户不会创作媒体,他们只是彼此交流而已。我们试图利用他们的对话、思想和情感获取收入。”

4、社交网站和用户创作内容的网站是不是媒体,暂且不论。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到“传统媒体性”网站的目的,是寻找内容。这个时候,“广告”和“内容”的重合点及被关注点,相对较高;
而,到“社交网站和用户创作内容的网站”,更多是在“找朋友、交朋友、参加聚会”,或者“翻通讯录”(facebook一直说自己不是社区,是通讯录)。

5、在“社交网站和用户创作内容的网站”,用户对于“广告并不关心”。甚至对于“内容”本身也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人”。这个时候,广告绝不是内容,只是骚扰。
点击率低,自然。

6、在地铁站摆某品牌的广告牌,关注率也许不错。在校友聚会的场所摆某品牌的广告牌,关注率必定低。在我家里客厅摆广告牌,最好撤掉。但,在校友聚会的里,如果有人谈及某品牌的广告牌,关注率、信任度会很高。
一种是被动接受,一种是主动接受;一种是主动消费,一种是被动消费。转化价值更是不可同比。

7、同样道理,拿到电子商务。
卖场门口放“XXXX,1元疯抢”,人山人海。 银行信用卡大厅门口大喇叭喊“XXXX,1元疯抢”,没人搭理。去银行,是处理“钱”的、“生活缴费”的,非“找东西买”。
在ebay的首页挂“1元疯抢”,点击率会很高。拿到paypal,效果相差甚远。(这里“效果”指“点击比率”,非“总数量”)。ebay的P4P效果不错,到了paypal估计没戏。

8、社交网站不停的挂全流量广告,只能说明他们被收入压力逼疯了。想象力匮乏、迷失自我,缺少市场能力,饥不择食;只能说明他们抱着一种态度:苍蝇也是肉。
银行信用卡大厅门口大喇叭喊放“XXXX,1元疯抢”。只能说明他们处在一种状态:没有手段、没有能力更好的作信用卡运营,饥不择食;只能说明他们抱着一种态度:苍蝇也是肉。

9、把苍蝇当作肉,只有一种后果:消化不良。轻则小饱之后大泻不止,重则肠胃受损。不慎吃到携带三聚氰胺毒蝇,即或结石、毙命。

ps:如非饿死,切勿食蝇。 找肉,用你的想象力。

« 较旧文章 较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