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
【纽约时报】即时搜索能飞多高? 2009-10-26 19:36
原文作者:MIGUEL HELFT原文链接:How High Will Real-Time Search Fly? #译者:jeffrey shawn 【纽约时报】即时搜索能飞多高? 米谷尔·赫尔福特 发表于20009年10月24日 当1月份一架美国空军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它的第一张图片出现在 ... ...
-
开放平台,我们还很有距离 2009-10-26 19:12
10月22日参加CSDN举行的SD大会,在晚上有一个开放平台专题,胡延平老师和黄冬老师作为嘉宾参加了本环节的讨论。出一些开发者外,华为、腾讯等企业也有同学参与。主要是互动讨论的形式,在讨论中我自己也得到不少的收益。 开放平台到现在,还是一个小圈子关注的事情,这个概念本身并未能有统一的认识,而我们这个小圈子讨论最多的还是类似于Facebook这样的SNS的开放。但从整个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其实 ... ...
-
为什么是技术而不是别的 2009-10-26 19:07
今天看到keso写“东拉西扯:从香港看中国互联网”。我看别人的文章,很少有完全同意别人意见的时候,一来是中文IT界独立的思想和声音太少,比大熊猫还少;二来是我一直坚持的质疑态度,无论是谁,只要他的意见值得我思考,那么必然要过质疑这关。 keso在文中最后提到“投资者关心中国互联网,其实只是关心营销手段,关心业务形态,关心市场地位,很少有投资者真正关心互联 ... ...
-
SNS的关系网络、用户心理及功能设计简要分析 2009-10-23 23:18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Social Network Site,本文侧重叙述后者-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本身最重要的两点:以人为本、关系网络化。 & ... ...
-
互联网产品中的邀请机制 2009-10-23 17:17
邀请机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Gmail,最早拥有Gmail帐户的同学都是在焦急和期待中过来的。渐渐,这种方式被互联网产品延续开来,进而形成一种模式。这种看似“朴实”的方法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一整套周密的商业模式。在吊足用户胃口同时,大赚口碑和关注度,名利兼收。可邀请不是谁都能发的,你得先确认自己有那个范儿。 什么样的网站适合利用邀请机制 首先有一定得品牌影响力 ... ...
-
诺基亚与手机换壳时代的终结 2009-10-22 21:27
曾几何时,手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没有摩尔定律,只有磨蹭定律。 所谓磨蹭,手机厂商像现在的汽车厂商一样,将各种功能有选择的、分阶段的拼装组合提供给消费者,甚至只对配置和功能做些小调整(拍摄像素做一点提高、屏幕分辨率有一点变化),然后对尺寸和外观加以变化,就以新款名义再推向市场,在汽车市场,消费者称这种行为——“拉皮”,在手机市场,这种行 ... ...
-
视频网站与内容提供商的共赢 2009-10-22 21:12
互联网融入生活的程度越来越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互联网产业群,诞生了各种新奇的企业,比如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电子商务还有视频网站,无论是IT从业者或是互联网用户,都受益于这种产业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有自己的性格,它是一个网民没有付费习惯,娱乐型的互联网。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之下,不管是视频网站还是内容提供商,或者是其他参与互联网产业的企业,都需要寻找 ... ...
-
别用搜索的眼光看淘宝搜索 2009-10-21 17:32
这两天连续看了两篇讲淘宝搜索的文章,我认为基本上都不是很靠谱。一篇是《淘宝搜索能异军突起吗》,另外一篇是《淘宝搜索要强大,必须先去淘宝化》,两篇文章的观点,我基本上都比较反对。一、淘宝要真做全网购物搜索才犯傻了这 里要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购物是否依赖第三方购物搜索?去年百度封杀淘宝,然后推出百度有啊,随后网易推出有道购物搜索。同时,淘宝打出“要购物,先淘 ... ...
-
《轻公司》之:失重的开放性平台 2009-10-21 17:11
轻基因的另一个要素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通过对合作伙伴开放信息,以信息换取资源,从而以非资本的手段实现高速成长。 ITAT正是得益于建立一个开放性平台,通过将渠道终端的销售信息开放给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以及提供场地的物业地产商,形成一个信息透明的利益联盟,从而以轻资产的方式快速成长。 但是,ITAT却因为市场能力缺乏,无法为合作伙伴们创造利益,最终导致这个开 ... ...
-
分析:骆驼公司--与VC理念截然相反的成功方式 2009-10-21 17:08
云科技供《创业家》专稿。骆驼公司就是依靠自己的积累、滚动发展,在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并且稳健盈利之前拒绝VC投资。在引出骆驼公司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个被某些主流VC奉为圭臬的商业观念。不认清VC之毒,很难看清骆驼的价值。VC言:“小规模基础上的盈利没有意义,速度比盈利重要。先以大资金猛投入,在‘烧钱’中快速做大规模占领市场,所用手段包括低价格、铺广告、圈地 ... ...
-
邀请机制与模式论战 2009-10-21 08:51
这期嘉宾小马哥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邀请机制与模式。大家讨论热烈,以下是我个人的纪录与心得: A为什么会有邀请机制? 邀请机制随着GMAIL在4月1日这一特殊时刻进行的产品推广而入了互联网的市,从此但凡新颖的互联网产品再也离不开邀请了! 邀请的目的是什么: 1对新产品进行小范围测试,获得用户体验与产 ... ...
-
邀请——产品是核心、渠道是关键、突破靠情感 2009-10-20 09:30
由于各种戏剧性的原因,很荣幸的被邀请参加第十三期UCD广州书友会。接到这个信息的时已经星期3,用了2个晚上赶做了ppt。 看了几个书友的博客心得,都写得挺好的,把要点都囊括进去了。借光来个连接《邀请机制发展史以及深入讨论》还有杏子的《关于“邀请”》,我也赶个晚车。能说的大家都赶了个早,我来唠叨点别的。产品是核心、渠 ... ...
-
中文SNS的真实现状和机会 2009-10-19 23:07
一,什么是SNS抽象一个SNS模型,它必须且仅包括三要素:profile,relationship,interactive。用人人网来举例说明:profile包括实名、头像、空间,班级信息等等;relationship是在人人网上呈现的用户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interactive是类似facebook以feed为主的交互模式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三个问题: 1,并不是有了face ... ...
-
营销背景下的邀请 2009-10-19 16:30
邀请肯定不单是为了营销而存在的,但我这里把范围缩小一下,只谈论与营销相关的部分。 1、营销背景 单独看邀请,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将它放到大环境中。 譬如gmail当初的邀请为什么成功,我们可以分析出跟很多原因,譬如google的品牌、功能的领先、用户的装*心理等等,如果想列,还有很多,但就像有些同学所说:“人家那是有人家独到的地方,关键是我还是不知道我能 ... ...
-
关于“邀请” 2009-10-19 16:24
这是一个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我第一次感受到邀请的魅力,是Gmail带给我的。当时我已是个小小的G粉,对于能拥有一个Google的邮箱我还是心生向往。不过,当发现需要通过别人的邀请才能拥有时,我竟一阵难过,因为我翻遍了联系人名单,也没有能给我Gmail邀请的。后来是从keso大哥的博客里,胡乱找了个donews上活跃的用户,“求”他给了我一个邀请。从此,我也Gmail了。表 面 ... ...
-
微博客系统剖析 2009-10-19 15:29
所谓微博客,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于博客的系统,属于迷你型博客。与博客相比,微博客的即时性、开放性和集成化要大得多,虽然每条消息的字数容量跟短信一样只有140个字,但是无数条消息汇聚起来产生的信息能量却是巨大的。有业内专家将微博客的流行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 微博客产品构架 主体信息构架有三块:多人信息聚合,个人信息聚合,短信息发布。 多信息聚合主要是对站内所有人的微博客信息进行 ... ...
-
依靠SEO,去打造一个成功的网站 2009-10-19 15:12
说了很多SEO相关的东西,但是从来没有说说如何去对待SEO。我想这篇文章比很多篇讲如何去做SEO的文章都还对大家有用一些。 王通曾经写过一篇《阿里巴巴B2B必然走向衰落》,虽然这篇文章一塌糊涂,但是这篇文章当中说阿里巴巴依靠SEO成功的观点我觉得是对的,只是没有他说的那么简单。《SEO是如何依赖技术分析的》一文的结尾我也提到:“从某方面来说,是SEO成就了阿里巴巴” ... ...
-
谈产品运营 2009-10-19 15:03
互联网产品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被提出来,大约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情,再强调策划-设计-开发-运营这些专业分工,又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上个月,有两位同事连续和我谈到同一个问题:什么是产品运营?看看业内的运营人员,大部分被称作“社区管理员”或者“活动策划”,小部分被称作“内容审核员”,听上去都不是高级岗位。甚至可以说,大部分运营工作 ... ...
-
从追女孩六步曲看市场营销的运用 2009-10-18 21:19
人大的教授们非常流行校内一位未婚的“老”教授发明的追女孩六步曲。各位教授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来演绎这段理论,而市场营销的运用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追女孩的目标当然就是追到手。同样市场营销也是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那位教授的追女孩六步曲依次如下: 第一步,秘密锁定潜在的目标; ... ...
-
淘宝秒杀,一场赤裸裸的流量交易 2009-10-18 21:11
1.秒杀的诱因是流量,流量的目的是交易,所以秒杀是一场赤果果的流量交易,淘宝用它的流量唤起了广大买家的热情,进而“强X”了卖家 2.秒杀的起点是价格,大多数商家都是亏本拉客,痛并再痛的“拉一个,试一个”,至于最后会不会成为回头客,和秒杀无关,要继续转化 3.秒杀的回点是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