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设计不只是图形

9月 7th, 2007

一般情况下我鼓励视觉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一定更加深刻的了解设计需求:

1、这个产品需要给什么样的一群人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比如,你在给一帮老干部做一套软件,就别搞的像qq那样热闹。(曾经介绍过一次 “通过收集典型用户身上的视觉元素确定视觉风格”的方法)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需要展现给用户什么样的”气质”和情感感受。
上次说维信的视觉设计感觉很好,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在说它对于那些ajax动画效果的应用符合该产品”灵巧、迅速”的定位。它让我在感官上认为”这个产品很轻巧、快捷,不会占据我手机的大量空间也大量的上网流量”。

3、我有多少的创意空间可以发挥,是否需要遵循一些认识上的”定式”。
比如,你做的一个产品在行业中已经有了很多同样的,他们已经把这样产品的定义上了某种感官的形态,那么是否需要遵循? 如果更改自己的创意有多大风险? 你有把握做到更好吗?
(抱歉,这里没有典型的例子。我认为绝大多数时候视觉设计还是需要体现自我特色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视觉设计师

9月 2nd, 2007

视觉设计师——Visual designer,全球设计界都在使用这个词,可是我Google了半天却找不出对于这个词相对合理的定义。我捧着我不大的脑袋想了半天,我觉得有一个词能更加生动贴切地反映这一职业的特性——expressional,Expressional designer?呃……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翻译我这个自造的词语。我的意思是视觉设计师的工作是将一个素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可能是一个广告文案,也可能是一个产品原型,也可能是一个功能强大但却长得不讨人喜欢的软件。要知道,同样一个素材很可能因为遇上两个不同的视觉设计师而命运大相径庭。

evian
没有人会因为娃哈哈纯净水的瓶子漂亮而购买它吧?可我相信购买依云矿泉水的人中,十个有九个是为了她的瓶子,你会把她像一件艺术品一样摆在你的客厅里。至于里面的水,说实话,谁的舌头分辨得清提纯后的自来水和经过阿尔卑斯山脉冰山岩层过滤的水,哪个更美味?这就是视觉设计的力量,它可以让产品在被人看到的的第一眼就喜欢上——这是一种最最本能的,不假思索的判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视觉设计:用理性说话(译)

8月 30th, 2007

想像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参与了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并提交了一系列的视觉设计方案。在评审会上,每个人的眼光都转向坐在房间另一头的某位领导,“我不喜欢橙色。”这位领导突然抬起头来说,于是整个评审会突然就乱了章法,过了一会儿,你痛苦地发现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居然是“界面中的方块太死板了,能不能用圆形代替?”这类本不应该讨论的问题。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个视觉设计师,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为什么一群看起来头脑清楚的成年人总是无法在视觉评审会上保持同样的理性呢?答案很简单,由于缺乏对视觉方案产生的前因后果的了解,大部分与会者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直觉而不是客观分析来评估它们。

为什么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主观性呢?视觉传达,是一门很微妙的语言,甚至超过了文字语言。即使在最简单的应用中也存在着语气和风格的丰富变化。就像有句话说的,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而这正是问题的起源。千言万语──尤其当它们都是不对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一场灾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信息可视化与视觉设计

8月 29th, 2007

cuppa.jpg

在工作中你是否会因为不知道用哪种图表(柱状图、饼状图、散点图……)来呈现表格数据而头疼呢?

这就是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一般讲的可视化,包括科学计算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前者大量运用在医学、地理、物理等领域(空间数据),比如部分分布式计算项目的屏幕保护程序,可以归为科学计算可视化的一种(当然与科研领域相比只能算毛毛雨了)。后者则主要是信息系统、商业金融、网络等领域(非空间数据,或者多维数据)。一方面由于信息可视化本身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我本人实际涉及的也不是很多,本文参考了一些信息可视化的文献,附在文末,与大家共勉。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从苹果电脑看视觉设计的深层审美文化心理

8月 27th, 2007

引言

对一个产品而言,用户所体验的并不单纯是审美与功能的设计。
也附加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维度的复合体验。
苹果电脑在中国,不单是一个电脑品牌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与此文化符号链接的关键词包括:美国、西方、富有、品味、时尚、个性、国际化等。
在当今的国际大背景下,苹果电脑在中国的用户体验,
包含着东方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与经济的入侵时,大众所产生的“天堂在彼岸”式的文化意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UCDChina 8月书友会(北京)

8月 18th, 2007

时间:8月第三个周日(2007.08.19) 下午 2:30
地点:北京,圆明园东门,左右间咖啡的院

本期书友会内容:
《赢在用户》(the User is Always Right),中文版译者签名售书
现场有30本,先到先得。其中有5本藏着”UCDChina书友会”标记的是赠书。
如果你选到了有标记的书,那么请记住:”这是免费赠送的”;如果你选到的书没有标记,则需要原价付款。

书友会正常交流
需要在书友会借书的同学,请在8月15号前通过邮件确定,19号现场取书。(详细说明
另外,本期书友会咱们可以交流下”产品设计研发流程”的事情。说说你的流程、了解别人的流程,想想更适合你现状的流程…

其他:
无须报名。本期尚无赞助,茶水费需自付。

相关链接:

在china-pub预订此书: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info.asp?id=35295
中文译者关于此书的介绍:http://ucdchina.com/angela/?p=23

产品需要合适自己的设计

8月 9th, 2007

http://ucdchina.com/blog/attachments/0706/IMG_4361.gif

上图左侧是电梯里的飘柔广告。
把洗发水的广告做成一面镜子的创意着实很棒。设计者清楚的知道:”在镜子上做广告更适合自己的品牌性质”。
不过,从上图中不难看出:由于劣质的制作,这面镜子的实际呈现效果严重变形,镜面本身的做工非常粗糙,结果该广告对品牌本身反倒有了负面影响。(别以为那是哈哈镜,他就是个劣质的镜子)。
好创意就这样被糟蹋了,看来设计不只需要创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良好位置感的设计

8月 6th, 2007

好的设计和不好的设计,就像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硬币的反面,只要翻转一下,就可以看到正面了。

上次我评论了上网四大郁闷事,很大原因是导航混乱、位置感不强造成的。有一次参与朋友公司的讨论时我说道,网站就像是一个信息群岛,岛屿和岛屿间是相连的,差别在于你是用独木桥还是高速公路,桥边(路边)是美女的诱惑还是指示牌。良好位置感的设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在哪里(这里是哪里)?我将去哪里(下一步怎么走)?就像是一个迷宫,你所处位置正面有三条路,背面有三条路,你可能一下子就迷失了,忘了从哪条路来,也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哪条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几点闪光

8月 4th, 2007

出错,也能莞尔一笑~
遇到出错页面经常是让人讨厌的事,不过撞见些可爱的页面,有时反而成了种乐趣。个人最喜欢的404页面,是淘宝UED团队blog的那个。
“四零四啊四零四,没找到啊没找到~ 哇塞,这么偏僻的地方都被你找到了,赶快去淘宝买张彩票吧。”很有针对性,看他们博客的大多都明白啥是404,乐趣也就由之而来。

怪兽扬言说自家的是史上最可爱的404页面,貌似下面给得链接太多了,但是小兽的表情和语言还是很可爱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那些总是发生的小事(续)

8月 2nd, 2007

上回说道一些在网站上常常能看到的现象,有人说“感觉有的要求太高了。”可是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受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所积累起来的。而且,产品对于设计人员来说,简直就等于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闺女,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再仔细都不为过吧?

一个设计良好的界面/产品是不会让用户感觉别扭的。界面永远是一个默默服务的角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用户忘掉自己。

一个产品设计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职业敏感度”,也就是本能地对“糟糕的设计”感到不爽,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好产品背后的故事。

基于以上两点,如果你以“用户”的身份去用一个产品后,没觉得任何不爽,那么你就应该换成“设计师”的身份去挖掘这个产品背后的设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另一些总是发生的小事,那些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产品的小事。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