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产品经理,何生交互设计师

3月 8th, 2008

三国故事中,周公瑾和诸葛亮在一面共同抗曹的同时还不忘记在军中内斗,以至于公瑾在临死之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在一个产品团队中,我们经常也能看到类似的矛盾,那就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之间的矛盾,因为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这两个角色的具体工作有很大的相似和交集。
两者之间的分工在我理解就是两句话:
产品经理解决产品的从无到有(骨骼结构);
交互设计解决产品的从有到优(血肉皮肤)。
(视觉设计好比是穿衣打扮)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书友会第七期(03.16),上海、北京、南京

3月 7th, 2008

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次聚会,欢迎大家继续参加!

北京地点:圆明园东门,左右间咖啡的院
南京地点:中山陵四方城石象路7号,南京中山陵国际青年旅馆(公交线路:9w、20w、游1、游2、游3到四方城下;春天到了,我们又可以在户外了~)
上海地点:变更为广元西路88号 P1 Coffee(广元西路、恭城路口,地铁一号线,徐家汇站)

老时间:3月的第三个周日(3月16日),下午14点30分
老形式:简单话题(在书库右侧提前两周预告),闲散聚会,以书会友,费用自理
本期话题:(请参加的同学提前预习)
怎样设计“帮助”更有效?

提醒:
1、北京联系人:白鸦,13701071151
2、南京联系人:JunChen,13913833651
3、上海联系人:杨溯,13926575879
4、前几期书友会借了书的朋友请记得周日前往书友会现场还书;(因非常特殊情况不能到达的请用快递还书,或写邮件具体说明)
5、3月份需要借书的朋友请在 3 月 15 日下午 6 点前发邮件至 ucdchina@gmail.com。

南京书友会、上海书友会刚刚成立,书籍资源匮乏恳请大家多多支持。

关于UCDChina书友会详细信息以及如何捐赠、借阅请看这里

游毅和他的智障女儿

3月 6th, 2008

也许是繁忙的工作让我无法顾及周边的变化,亦或者是变化的环境让我忘记了自己。

我姓游名毅,结婚6年,现有一女,她妈不知去向。女儿今年5岁,智商只相当于两岁,是个智障。

女儿刚出生那时很漂亮,是我见过最可爱最美的孩子,可是从她两岁开始,女儿与同龄孩子的差距就暴露得明显了。她说话迟,且又慢又结巴。走路也不稳,力气却奇大,“啪”的一巴掌莫名其妙地就迎面打过来。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翻译]交互性被认为是有害的

3月 4th, 2008

Bret Victor写了篇名为“Magic Ink - Information Software and the Graphical Interface”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国内外的一些设计社区中都引发了不少讨论。
一口气读完此文会导致窒息,很长很吓人。残忍的白鸦竟然请我翻译“全文”,工程实在浩大,翻译多半后我才发觉这根本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现在只贴出文章简介以及和本期话题相关的“交互设计”部分。
………………

内容简介:
糟糕的用户体验和缺乏帮助信息的软件界面,激励着我们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人机交互”。本文,我的观点是:长期以来我们过于注重“交互”,这可能是一种误导。我认为,对于大多数软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化软件”来说,交互无论对于用户还是设计师实际上都是一种负担,用户的目标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更好地被满足。

所谓“信息化软件”设计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情境关联信息图形设计。我论证了信息图形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和三种目前常用的获悉情境关联的途径,而交互是其中最次要的一种。当论证完这些设计理念在文化上变迁的必然性之后,我会开始进行设计。我概述了这样一种工具——它可以让设计师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条件下根据数据生成图形,以及这样一个平台──它可以在独立程序之间进行空前级别的隐形情境共享。在结论中我断言: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软件的设计原则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这篇论文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计和工程理念,但文章的最大意图是——介绍信息化软件设计中的“统一理论”,向那些质疑软件世界是否如他们所知的那么“平”的设计师提供设计的灵感和方向。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交互在改变产品

3月 3rd, 2008

所有的交互创新都需要开发落实,并且越让用户更方便,逻辑也就越麻烦,两个指标正好成反比。不是说有了创意就能做出来,因为编码本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考虑可行性,还有执行效率、平台兼容、客户端兼容等因素。

关于模式,我们经常在网上发现一些有趣的交互方案(Solution),能够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甚至可以原封不动的放到自己产品上使用,所见即所得,典型如Lightbox效果。

关于开发,有同行为了更好的分享资源,除了制作成演示控件(Pattern),并且搭建为一体化接口库,目地是整合更多设计师的创意,实现高效开发,典型如YUI框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2008年2月,书友会放假一期。

2月 10th, 2008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08年2月,书友会放假一期。

所有借书、还书,顺延。
2008年3月开始一切回复正常。

我们的07-08赛季

1月 28th, 2008

2007年,UCDChina元年。
2007年3月21日凌晨00:00,UCDChina正式出现。

老实说我们并不知道该给UCDChina确定什么样的方向,一切都没有方向,我们和中国UED这个行业一样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

有人说我们是一个“设计写作团队”,有人说我们是“设计工作室”,有人说我们是行业的“龙头blog”,有人说我们是“一帮设计师在无病呻吟”。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对于UCDChina,这一年我们只是“一群人,定期,就一个话题,在一个简陋的博客上,分享和交流关于UCD的知识”;我们没有严格的组织,对每一个参与话题的成员没有要求,只要有兴趣有观点,就行。

2007年,我们从0走到了0.5。
简陋的博客我们有了,她是分享和交流的窝;
书友会我们组织起来了,而且已经是三个城市;
网址导航我们做了,而且在不断的添加更新内容;
……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书友会第六期(01.20),上海、北京、南京

1月 14th, 2008

本期书友会主题:过年啦!

形式:中午会餐,下午闲聊。
参加中午会餐的同学需要在1月18日前邮件报名,只参与下午的同学无需报名。

中午会餐时间:11:30 至 14:00
下午闲聊时间:14:30 至 18:00

费用:AA

—————————————

北京:
中午地点:圆明园东门对面 龙河村大连海鲜
下午地点:圆明园东门,左右间咖啡的院
报名:whitecrow.zhu@gmail.com

南京:
(中午和下午)地点:1912街区 一茶一坐
(由于中山陵青年旅馆附近没有较合适的用餐地点,所以这次临时选择在市内,同时也较为暖和。)
报名:junchenwu@gmail.com

上海:
(中午和下午)地点:徐家汇 港汇广场6楼 真锅咖啡港汇店(金数码广场后)
报名:yangsu2004gz@gmail.com

—————————————

提醒:
1、前几期书友会借了书的朋友请务必周日前往书友会现场还书;(因非常特殊情况不能到达的请用快递还书,或写邮件具体说明)
2、01月份需要借书的朋友请在01月19日下午6点前发邮件至ucdchina@gmail.com。

南京书友会、上海书友会刚刚成立,书籍资源匮乏恳请大家多多支持。

关于UCDChina书友会详细信息以及如何捐赠、借阅请看这里

导航设计与信息架构

1月 11th, 2008

大部分时候我们讲导航,讲的是导航对内容和结构的一种表现。就是说我们在讨论导航的时候,更多的去关注怎么与之交互,以及视觉上是怎么好看。但是导航,不仅仅局限于交互方式和视觉形式。

被狭义化的导航

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设计导航的?难道不正是根据内容、根据内容的结构去设计?最终,导航可能包含了三方面的功劳: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别忘了,还有信息架构。是信息架构决定了导航的设计。

信息架构决定了我们是用几级分类,一个项目是否可以属于两个或多个分类,等等。信息架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分类。分类,就是对已有的项目、内容,通过已知的共同属性,进行分组、归类。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被发明以前,人们就在不断进行着分类工作。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分类无处不在。我们为什么会要对动物、植物进行分类呢?哦,是为了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那么当然,是先有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具体存在,才有了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的生物分类法。为什么要分那么细致那么多层级?是因为生物届的复杂性要求分的这么细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100-1)% 的内容是导航

1月 8th, 2008

网站,(100-1)%的内容是导航

1、Jesse James Garrett 在《用户体验要素》一书中提到了多重导航系统: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内链导航、友好导航。
而我认为不仅如此,“检索”、“分类”、“网站地图”、“内容简介”等也都只是不同的导航方式而已。

2、网站的价值是“可以帮助用户完成某项任务并得到某种体验”。
网站要做的事情就是更好的引导用户完成任务,并保证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着好的体验。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站从头到尾做的事情都是在做“导航”,只有最终的那个结果才是“内容”。

3、所以,网站的设计“百分之一百减一”是在设计导航。
而网站的体验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都是“导航体验”。
所以在设计中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思考“如何让用户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如何更好的引导用户完成这个操作”,“用户习惯怎么去做这件事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