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UCD大社区首页的变化

星期二, 3月 3rd, 2009

大社区在上线之初,针对很多人的疑惑,我们强调大社区的使命和愿望,以及一些规则
又过了半年多,大社区积累了2000多篇优秀的文章,创建了近200个话题。

期间出现类似《装不装用户》这样的设计思想大碰撞;
也有聚合了像《人物角色》、《情景设计》、《任务分解》这样一些方法类的话题;
再比如类似如何设计一个《首页》、一个《表单按钮》要如何摆放?这样具体的设计案例;
当然还有每次书友会讨论的话题;
……

这也是原来首页想要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我们的价值在于聚合而成的话题,我们期望我们聚合而成的话题能沉淀下来,若干年后,我们还能知道这群设计师关注过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把首页用文章代替原来的话题,并非要把话题边缘化,相反,我们需要更加集中呈现内容,把更多行业内优秀的文章引进来,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
首页的改变只是第一步,更多的的改变稍后放出,也欢迎大家反馈意见。

积累更多优秀的文章,沉淀更多精彩的话题,是大社区一贯的使命。

UCD大社区文章的收录原则

星期五, 9月 12th, 2008

自从我们开放投稿以来,不断地能收到很多朋友的文章,尤其是UCD大社区上线之后。相信被收录的文章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访问量和关注。首先感谢各位的支持和关注。

对于未被收录的文章,我们无法一一回信,具体的收录原则可查看以下几点:

1 原创内容。如果你不是文章作者,请提供原始链接。
2 观点鲜明,言之有悟。你不一定要有华丽的文笔,逻辑也不需要非常缜密,但如果类似观点已经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出现,将不收录。
3 观点不明显错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可以发表你的看法,收录不一定是我们认同你的观点,但如果观点明显错误,概不收录。
4 对以下人群有帮助:产品经理、产品策划、需求分析师、信息架构师、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员、视觉设计师等和产品相关的人员。对于偏技术类的文章我们暂时不考虑收录。
5 内容丰满。虽然我们不需要每篇文章像论文一样洋洋洒洒、动辄上万,但也请保证文章字数足够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
6 健康不反动。

接下来我们将:
1 更加严格地对文章质量进行把关。建议不要为流量写博客,欢迎大家参与话题的讨论,对于过于“水”的文章,我们不予收录。
2 抬高“产品市场”和“设计思想”的门槛。设计师需要有务实的心态,对于行业内的一些动态,“指手画脚”之前请三思,我们欢迎你拿数据和证据说话,对于凭空臆想的观点我们不予苟同。

希望我们收录的文章,沉淀下来之后都能像一本好书,一段时间再去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
再次感谢所有文章的作者。

文章提交入口在UCD大社区的右侧:我来发布信息

ps:在我们这里发布的招聘信息基本上都会通过审核。如果我们认为好的公司和好的团队,会在网站首页的“信息快递”里友情推荐。

UCD大社区攻略

星期三, 9月 10th, 2008

UCD大社区上线整整40天了,通过大家的留言和书友会的反馈,回答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1 为什么要会有一个UCD大社区?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知识库:
当你正在为导航设计犯难的时候,可以查看导航设计的话题
当你在想登录和注册的流程和界面怎么设计的时候,来看看这里
当你在为网站设计“好友”关系的时候,不妨来这里看看网上的头脑风暴;
……
我们希望能通过话题的方式帮助每个设计师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至少也能让你拓宽下思路。

如果你持续关注UCD大社区,我们会给你关于最前沿的热点话题和好的文章,如果你不想对着reader里面恐怖的1000+,但又不想错过关于行业的任何一篇好文章。你可以订阅这个feed或者直接访问我们的网站。

2 一进来不明白所以然,从哪里开始浏览?
如果你是个设计新手,建议从你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当你读完这些话题,将话题串起来,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
如果你是个设计老鸟,你可以按导航上的类别阅读,同时你也可以按话题查看,相信旧文新读你也会有新的收获。
首页左侧更新是以话题为维度,如果你是个“时间控”,网站右侧的“最新信息”模块,是按照文章的收录时间排序(不包括“设计之外”和“业界信息”的文章),关注那里就好。
(高级攻略:点击文章旁边的望远镜,你可以查看文章快照)

3 大社区的内容相比原来的团队博客,会不会更“水”?
我们只是不一起在同一个博客上码字,我们有好的想法,你一样能看到团队作者的文章。
而且,每一篇被收录的文章,都是经过人工审核的。

4 为什么不能评论?
是的。
如果你对文章有想法,你可以到源地址去回复;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到你的博客写一篇文章,点网站右侧的“我来发布信息”提交给我们,如果你的文章我们认为有价值,会收录到相关话题里去。

关于用户期望的讨论

星期二, 7月 8th, 2008

我们的每期话题,团队在内部都会通过邮件进行一番讨论,随着讨论的激烈,往往能碰撞出很多有意义的观点,因此,将讨论内容分享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话题讨论下去。

Junchen:
期望不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所有期望都是受到外界影响、结合自身需求的一个外在表现。
迎合期望的产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引人注目,是一个良好的”营销型设计”。

Angela:
迎合期望的产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引人注目,是一个良好的”营销型设计”。
就这句话展开聊一下?
(more…)

用户期望的满足、超越和拒绝

星期二, 7月 1st, 2008

对于需求和期望,我是这么理解:用户期望是需求的表现层,期望是用户对需求满足方式的一种假设。

举一个例子:
朋友给张三推荐一首《海阔天空》,张三于通过搜索引擎到达某个网站,他的期望是:找到下载的链接>下载>离开网站。

满足期望
该网站如果提供下载,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张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张三在完成这个下载之后,下载下来的歌曲质量恰好是他想要的,下载速度也很满意。张三的期望得到满足,网站能获得的:
1 如果张三下次还有想听的歌,很可能不通过搜索引擎直接访问到网站,网站就有机会将其转化成长久用户。
2 张三可能会介绍他的朋友来这个网站。

(more…)

排序需要考虑的因素

星期一, 4月 28th, 2008

接着千鸟的文章来说说我对楼层数排序的看法,这篇文章旨在表达观点而非下结论。

不管是在讨论中还是实际的情况中,竖排和横排的比例几乎是对半。
说到横排和竖排,大家潜意识里面都会回想自己平时使用的电梯,因为你已经习惯一种模式了,就好像现在让一直使用apple电脑和PC的设计师来决定窗口的关闭按钮时放在左上角还是右上角一样。因为在设计之前,你已经带有一定的操作习惯了,所以,现在要统一电梯按钮的排序方式,不现实。
那么这个命题就在一个大的假设环境下进行:如果你是第一个设计电梯的按钮的人。

在说观点之前,先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的设计要兼顾小孩和残障人士,那么一般我们都会想到增加一种排序方式(如图),如果在下面两者之间选一个合理方案的话,你会怎么选择?
dianti.jpg (more…)

对帮助的三点想法

星期三, 4月 2nd, 2008

流氓帮助
罗永浩老师在说到暂*住*证的时候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国家将收容制度更名叫做帮助制度。
警察在马路上抓住一个民工问:有没有暂住证?
民工说:没有。
警察:那跟我走一趟。
民工:哦不,我不用帮助。
警察:我~帮~你!

在很多的设计中,我们处处也能见到这样的“流氓帮助”、“强迫式帮助”。
记得当初office还是什么软件有个设计,在我刚刚要使用的时候,蹦出个“猴子”问:“你知道吗?XXXXXX。”不关闭就不让你继续!
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设计师将所有需求理解成一样了,认为所有人在这里都有困难而需要帮助。在确定提供帮助之前最好先拆分需求
(more…)

既生产品经理,何生交互设计师

星期六, 3月 8th, 2008

三国故事中,周公瑾和诸葛亮在一面共同抗曹的同时还不忘记在军中内斗,以至于公瑾在临死之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在一个产品团队中,我们经常也能看到类似的矛盾,那就是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之间的矛盾,因为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这两个角色的具体工作有很大的相似和交集。
两者之间的分工在我理解就是两句话:
产品经理解决产品的从无到有(骨骼结构);
交互设计解决产品的从有到优(血肉皮肤)。
(视觉设计好比是穿衣打扮)

(more…)

导航的流行趋势

星期四, 12月 20th, 2007

这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服务爆炸的时代。
一切都是因为互联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多,服务的增多,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怎样让用户在最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导航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带宽的持续增加,互联网技术的研发,我相信,导航的形式将会更加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带来的将不会是使用的复杂,而是更加地人性化。
下面是我觉得将来会比较流行的几种导航的方向。

借鉴传统软件工程的导航模式

12.JPG
google靠搜索起家,却剑指微软。微软靠一个操作系统的平台整合了计算机的软件行业,google则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来整合所有的网络服务。
从上图可以看到,google的导航和XP的导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XP左下角的快速启动,和google左上角的导航,如出一辙。google除了用纯文本没有用图标之外,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more…)

从平面设计到UCD

星期四, 11月 22nd, 2007

众所周知,交互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各大院校到现在还没有成型的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由于交互设计这个领域必须了解多个领域方面的知识:心理学、工业设计、绘画基础、网页设计、信息架构、甚至商业运营方面的知识等等,从各大公司的招聘要求,我们可能已经被五花八门的要求所吓倒,从基本要求到优 先条件,基本上还可以将现在很多在职的交互设计师们纳入菜鸟的行列。
我是从绘画、平面设计专业转到交互设计、UCD这个领域的。

在毕业前夕,我被某家刚转型的做网络产品的公司录用,那时候正当是所谓的“互联网冬天”的前夕,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web2.0的概念、知道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我进公司时候带的作品全部是LOGO、VI、插画、广告宣传册等平面设计作品,我忽然从一个平面设计师摇身变成了“美工”。进公司之后,主要还是从事图标、界面、网站LOGO、小flash广告设计等等。
当过去了刚刚入职时候的新鲜,我又开始厌倦了这种纯粹的视觉劳动,并且在伴随着公司的几次转型,由于自己提过一些想法和建议,我开始参与头脑风暴,并且由于公司的年轻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从简单的登录页面的流程设计开始,慢慢地研究用户心理,鼠标移动的轨迹,按钮摆放的位置,链接呈现的形态等等,那时候,虽然没有很具体的方法论,但已经学会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期间,学习方式来自在网上阅读了大量的博客,通过别人的推荐去读一些心理学、交互设计、工业设计方面国外翻译过来的书籍。
那时候我终于可以跟别人说:我不仅仅是一个美工。
我确定了,我要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