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预订08奥运门票 (1)
5月 13th, 2007角色特征:在北京的外地人,28岁,家具公司销售,有一定消费能力但没有任何上网条件;没有信用卡也没有中国银行账户,平时工作很忙业余时间少;
任务:给家人和老家的朋友订几张票,
朋友和家人委托的比赛:”篮球”(最好能看上一场有中国对的比赛)、”跳水”(男、女10米台决赛)、”羽毛球”(混双决赛就可以了)、”乒乓球”(男单、女单、混合双打、女子双打决赛)。
角色特征:在北京的外地人,28岁,家具公司销售,有一定消费能力但没有任何上网条件;没有信用卡也没有中国银行账户,平时工作很忙业余时间少;
任务:给家人和老家的朋友订几张票,
朋友和家人委托的比赛:”篮球”(最好能看上一场有中国对的比赛)、”跳水”(男、女10米台决赛)、”羽毛球”(混双决赛就可以了)、”乒乓球”(男单、女单、混合双打、女子双打决赛)。
在京外地人,资深网络用户,经常使用VISA信用卡在网上交易,上班忙空闲时间少。帮在四川老家的爹妈定票,具体项目待定,看价钱和时间安排,其实主要是凑热闹。
晚饭后上网溜达,突然想起订票这回事,打算试试,笔记本Win2003, Firefox1.5的环境。
登录——搜索门票——预订门票——设置取票点——付款——成功
我住在美国, 在国内没有居所, 没有身分证, 也不想麻烦国内的朋友帮忙订票, 更不想参加旅行团, 所以打算从订票到安排行程全部自己搞定. 由于平常习惯网上购物, 所以网络购票自然是我的第一选择.
1、由Google进入北京奥运英文版官网, 主页给我的第一感觉, 就是字体超小, 灰色, 字型还特别挤, 很难看清楚. 而一级导航在红色横幅和登入栏的夹击下, 一付营养不良的样子, 完全没有一级导航应有的形象.
2008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可以说是百年机遇,国内上千万的体育运动爱好者无不希望能够亲临现场,感受现场的气氛。据悉,开幕式和田径(刘翔)比赛最为热门,订票系统开通当天即有25万张预订单。
欧石南(女)是南京某公司职员,性格比较内向,对计算机和网络掌握一般,常逛南京本地社区西祠,但一般都不发帖;有一台一般配置的笔记本;没有信用卡,但有老家(非江苏省)开户的中国银行储蓄卡,常使用百度搜索。
虽然欧石南是奥运盲,但是既想凑凑这个热闹(看刘翔是否再破纪录),又正好有一周的自由假期去北京游玩,于是计划和男朋友同行。
概念来自哪里? 一般来说,概念来自“对已存在问题的质疑和未被人发现的想法”, 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一个改进方案, 也可能是一个实验模型, 引申一下也可以定义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考虑做概念设计:
也就是说概念设计并不一定只在项目开发前期就全部完成, 因为很多情况下,一些想法不一定能同时汇集在一起,往往问题出现的时候也是新的概念诞生的时候。
很多产品经理常会把概念设计一起写到产品需求文档 (PRD)里面去,当然 PRD 的范围和内容,以及概念设计的范围和内容,都比较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产品战略、人力配置等。需求到什么程度,概念设计就从什么程度开始(或许已经开始)。我在本文中提到的概念设计,是产品早期的微缩的设计过程,交付物主要是概念图(Concept Map),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针对产品需求的低保真纸面原型设计(Lo-fi Paper Prototyping)、模型等,以及根据该原型进行的评估和测试。
上面是我曾经在一个演讲中提到过的一张图,大致可以这么描述:
1、在做任何产品设计之前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三个要素:用户、技术、品牌。
2、了解用户是产品的基础。只有你的产品是用户需要的对用户有价值的,才有可能走向一个成功的产品;(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产品因为没有用户需求而走向消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通常大家都会认为设计师是一群关注细节的人,但事实上,设计师不仅要关注细节,还需要考虑整体,就象画画时一样,你需要时不时地从细节中抽身出来,退后几步眯起眼睛看看整个画面的样子。
那么对于从事产品的设计师来说,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不管是视觉、交互还是功能),最好能对整个产品的概况有所把握。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得到产品的整体印象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先阐述自己对产品“概念设计”的理解。
重要性
实践表明,一旦概念设计被确定,产品设计的60%到70%也就被确定了。然而,概念设计阶段所花费的成本,在总的开发成本和设计周期中所占比例通常都在20%以下,也就是说概念设计是产品开发的低成本端。(杠杆最大省力点@陈亚华博士)
上回我们讨论UE在团队中的作用,有一点大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用户是所有体验的基础,如果用户的要求没被满足,良好的体验自然也无从说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了解用户需求呢?
大家都知道可用性测试、调查问卷之类与用户进行沟通的途径,这些方法各有各的利弊,如果逐一分析的话,恐怕至少要分成三本书来写。现在我们先把它们放在一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用户的需求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呢?